潇湘省,衡岳市。
这座地处潇湘中部的传统农业型城市,正在悄然成为机制改革第二阶段的“焦点样本”。
原因很简单——得分太高了。
在最新一期机制平台通报中,衡岳市机关单位干部适配指数排名全省第二,市级重大项目节点完成率达96%,协同率高达91%,超越了星城市。
但与此同时,多个系统模块开始报警:
- 同一时间段内,超过30个项目节点集中打卡;
- 数据接口返回频率异常,存在“批量生成逻辑”;
- 协同节点大量出现“伪填充数据”,缺少实质反馈。
系统AI分析结论很明确:
> “衡岳市存在机制数据表演化趋势,干部行动模式趋于‘评分导向’,缺乏实际治理行为轨迹。”
机制看似成功,却正在沦为表演。
而衡岳市的背后,是一整条“机制指标产业链”:由机关督查办牵头制定“机制节点优化指导手册”,组织部开发“画像提升辅助材料模板”,多个县区还自行开发了“系统友好评分行为包”。
这一切的根源,是机制变成了“升迁通道”。
干部不是害怕机制,而是学会了“迎合机制”。
……
省委办公厅。
副省长、分管组织工作的邹时健将一份材料拍在桌上:
“李书记,这个方向如果不刹车,机制就从治理工具变成了数据秀场。”
“我不是反对系统化治理,但你要警惕——当干部学会如何跑机制分,他们就开始放弃治理本身。”
“机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中立的。它既然能奖励,也意味着能惩罚。”
“而干部的本能,是规避惩罚。”
气氛沉重。
李一凡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
“邹省长说的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