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初现分歧

潇湘省委主战场机制平台内,一项全新功能被推上台前。

——“责任链画像系统”。

这是李一凡在永平事件后,第一时间推出的机制修复方案。

目标很明确:不再只评价干部本人的机制得分,而是拉出一条“事件-流程-责任人”闭环链条,将资源申请、节点调度、任务执行、结果反馈全部量化,并映射到干部画像中。

系统自动归集项目链条,自动拉取审批记录、协同日志、财务拨款与实际效果数据,生成一份“责任人分布图”。

一句话——再没有人能藏在流程背后。

李一凡站在系统演示屏前,扫视众人。

“不要觉得做错事了才追责。”

“这个系统,是要提前看到‘谁可能做错’,‘谁应该补位’,‘谁应该退出’。”

“责任链,是机制语言的下一个维度。”

这不是技术优化,这是——权力运行方式的更换。

……

三天后,永平市责任链系统初步上线。

从项目立项审批到最终资金结转,十七名处级以上干部的“机制画像”被系统重构,五人得分下调,两人画像被系统推荐组织部重点研判。

同时,机制平台首次发布“系统责任报告”:

“项目整体偏离目标27.4%,责任分布中三分之二为‘被动漏责’,而非主责干部故意造假。”

“机制系统评分算法未能识别跨部门协同失效、数据真实性评估缺口明显。”

……

这份报告引发了省委组织部、纪检监察部门、财政厅三方会议。

“你这是要把省里的项目管理逻辑也纳入机制评分?”组织部副部长惊讶。

李一凡只是点头:“不然我们永远发现不了问题。”

“机制不是代替你们,而是帮你们把原来看不到、想不到、查不到的东西,明明白白摆出来。”

……

就在永平“责任链机制”推进之际,机制主战场平台内,又接连收到来自几个南部地市的反馈数据异常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