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省南部,永平市。
这座经济体量排名全省第九的小城市,在机制改革全面铺开后的第三周,爆出了一起不大不小的“治理事故”。
——全省首个“机制评分优异干部”主导的城乡融合产业示范项目,在启动两个多月后,被群众实名举报“形象工程”“数据造假”“资源浪费”。
这个项目原本是机制平台联合发改委筛选、财政厅特批的“高适配试点”,是机制平台输出治理模型后,首次由干部画像系统推荐负责的标杆案例。
举报信一出,平台顿时陷入舆论风暴。
“机制选出来的人,干出这种事?”
“是不是系统也能作假?”
质疑从地方蔓延到了全省系统。
……
省委办公厅紧急通知:
> “机制平台暂停永平市数据接入48小时,开展三方评估。”
> “省委督导组将联合财政厅、纪检组赴永平调研。”
省委大楼内,一场关于“机制误导政策”的讨论悄然展开。
……
李一凡坐在会议室一角,静静听着几位常委发言。
副省长林浩民发言最激烈:
“我们不反对机制,但不能神化机制。”
“机制评出来的干部,不代表就一定靠谱。”
“这起事件至少说明——机制不能完全等于组织判断。”
还有人附和:
“是不是机制扩得太快了?”
“干脆降速,先从组织画像收缩回星城市试点?”
“我们总不能让整个系统围着一套评分模型跑。”
……
这是机制上线以来,第一次在常委会上被“建议降速”。
许宏志目光如刀,直接反问:
“问题出在机制?还是出在地方干部‘配合式作弊’?”
“我们用系统,是希望挤出官僚逻辑,但不是让数据代替脑子。”
李一凡放下笔,平静道:
“机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使用者身上。”
“干部为了跑分搞虚假节点,本质不是机制的问题,是他把机制当成‘上级喜好’,而不是治理工具。”
“而且,我再问一句——没有机制以前,永平这种问题就没有发生过?”
全场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