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干部评分激增,但实际项目却进度停滞;还有地市通过引导指标优化,刻意制造“系统友好型”假象。
平台系统评估部内部会议上,一名技术骨干低声道:
“他们学会怎么骗系统了。”
“这不是系统出错,是人变精了。”
陈晓峰眉头紧皱,看向李一凡。
“书记,我们是不是太快了?”
李一凡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
“我们要的不是快,是对。”
“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机制已经开始影响权力重构。”
“现在不是降速,而是——加一层保险。”
“我决定,把下一阶段的‘交叉责任信用图谱’上线。”
……
而与此同时,在永平市委,书记杜庆海组织的“闭门会”上,一位老常委忍不住发问:
“我们都按照省委部署搞机制改革,怎么最后被挂出来批评的是我们?”
“机制一出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那以后谁还敢干事?”
会议室沉默了一秒,紧接着传出一声叹息。
“以前是上面说干我们就干,现在还得看系统怎么看我们。你说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有人私下甚至开始联络其他地市,酝酿成立“机制政策联合反馈组”,准备向省委“集体反映机制推进问题”。
……
回到星城市。
赵斌将一份“南部地市机制阻力情报”交给李一凡:
“书记,这事如果不处理,机制扩展下去就会陷入‘表面服从,实则抗拒’的泥沼。”
“他们不明着反,但每一个环节都能拖。”
“等拖瘫机制,他们就可以回到老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