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办公厅北楼,夜色中依旧灯火通明。
一份来自省委组织部的信息汇总报告正在通读会上传阅,页码编号高达74页,数据密密麻麻。文件封面上印着四个字:
“趋势性分析。”
报告没有一处出现“李一凡”的名字,但整份内容指向分明:干部系统正呈现出一种结构性适配潮。
赵建国靠在会议椅背上,眉头紧锁。他的目光,落在摘要页最后一段:
“机制化适配,不等于组织忠诚转移。但干部系统的路径依赖正在悄然重构。”
“未来组织系统的‘管理重心’,可能不再是干部,而是制度。”
许久,他低声问:“如果干部系统认的是制度,而不是组织,那我们组织还有什么用?”
没人回答。
组织部副部长李永中语气谨慎地说:“李一凡的机制,并未脱离组织轨道,反而将纪检、人社、组织三套系统捆绑为机制运行保障。这也是为什么干部系统会有安全感。”
赵建国没说话,指尖轻轻敲着桌面,像是在思考。
半分钟后,他开口:
“安全感,来源于习惯。”
“但这个习惯,如果不由省委控制,是不是迟早会长出自己的意识?”
这句话,在场几人都听明白了。
不是担心“李一凡”,而是担心**“机制自我生成”**。
那将意味着——省委不再拥有“意识源代码”的控制权。
……
三天后,省委召开一场题为“基层治理适配与组织机制匹配性调研成果通报会”。
会议形式看似常规,实则释放了一个极强信号:省委要对机制“建立归口管理预案”。
陈松年在会上提出:“建议将全省机制试点平台,统一纳入省级机制成果协调办公室,归口至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确保机制不形成自主治理单元。”
这等于是试图将“机制成果”从李一凡构建的操作系统中分离出来,重新纳入省委主导权结构。
许宏志没有明确反对,只提出:“机制成果归口管理,可以考虑。但制度结构本身不应被政治操作侵蚀,应由标准体系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