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作为德国军队的参谋军官,这是一个迟早要问的问题。
秉持着军人精神的施里芬,对这个问题既欣慰又无奈。
实际上,包围法国陆军,原本是希望能让法国陆军尽快投降,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现在,法国陆军拒不投降,局势变得异常棘手。
“先消灭法国陆军。”施里芬斩钉截铁地说道。
既然已经包围了法国陆军,他们不投降,总不能就这么放了。
而且防守薄弱的凡尔登,随时可能成为德军防线的漏洞。尽快消灭他们才是正确的选择。
问题在于之后该怎么做。施里芬在脑海中迅速梳理优先级,剔除不必要的因素,只挑选出对于让法国投降至关重要的事项。
然而,答案其实早已确定。
“消灭法国陆军后,大幅推进西部战线。关键在于选择哪个目标。”施里芬低头看着法国地图,地图上的线条和标记仿佛是他心中的战争蓝图。
法国陆军第1 - 5军已经被包围,法国第6军和“十字军战士”野战军团正在巴黎展开生死较量。
英国远征军派出了3个野战军团和预备队。
说是预备队,实际上是军团级到野战军团级别的部队,规模和4个野战军团差不多。
但施里芬并没有太担心。
单从数量上看,英国陆军规模庞大,但与训练有素、如钢铁般的德国陆军相比,英国陆军只是徒有其表,没什么实际战斗力,所以不必太过担忧。
不过,其规模还是具备一定的牵制能力。
“总参谋长,您说的目标是……”一名参谋军官小心翼翼地问道。
“法国现在有两个首都。”施里芬缓缓说道,他的声音在作战室中回荡。
旧都巴黎,这座充满浪漫和象征意义的城市,是法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脸面,是历史,是自尊,是法国的象征。
巴黎(Paris)这个名字,仿佛蕴含着无尽的魔力,让无数人为之向往。
临时首都波尔多,包括法国政府机关在内的主要机构都已迁至此处。
从实际角度看,以巴黎为中心的首都地区,伊尔德法兰西区域形成了工业基地,占领这里就能掌控遍布法国全国的铁路。
可惜的是,这里有个缺点,美国拥有的铁路无法使用。
但伊尔德法兰西地区,法国一直坚持以首都为中心发展的首都集中化政策,只要占领伊尔德法兰西,占领法国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占领波尔多,就能挟持法国政府。实际上,我确信可以让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投降。毕竟我们掌握着决定这些人生死的权力。”施里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自信。
“第三共和国……”参谋军官们迅速思考起来。
总参谋长特意提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图何在?但联想到普法战争,就不难理解了。
拿破仑三世被俘后,尽管法国政府投降,但巴黎的民众重新组建国民防卫政府,投入到决死抗战中。
法兰西第二帝国投降了,但法国没有投降。
“您的意思是,即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投降,法国也不会投降。”一名参谋军官恍然大悟。
“没错。在法国陆军全军被包围的情况下,他们都能决心赴死,拒绝投降,转而采取决死抗战的态势,所以即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投降,也毫无意义。”施里芬很确定。
他深知法国人的性格,他们绝不会轻易屈服。
法国佬们,就算政府投降了也没用。
必须摧毁他们的抗战意志,才能让他们投降。
“但这并不意味着占领波尔多毫无意义。”施里芬话锋一转。
波尔多是港口城市,从美国进口的战争物资,大多在波尔多集结,然后通过法国陆军运输部队铺设的补给线,用火车运往各地。
实际上,法国军队的军需司令部几乎就设在波尔多。
占领波尔多,就能摧毁法国陆军的军需司令部。
“但是总参谋长,只要英国皇家海军存在,即便波尔多被占领,法国陆军也有可能转移到其他港口城市,存在这样的风险。”一名参谋军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十有八九会转移。但英国皇家海军将法国军需司令部置于其控制之下的瞬间,必然会产生裂痕。”施里芬分析道。
两个自尊心极强的团体无法共存,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战争中的变数。
“存在变数。”施里芬微微皱起眉头。
只是,英国的陆军大臣霍尔丹(在这个时期,英国的陆军大臣实际上就是战争大臣),从德国的角度看,是个相当危险的人物。
霍尔丹大臣对德国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他也是一个愿意与法国对话的温和派人物。
而且,他还是从战前就开始构想英国远征军的战争专家,是推动军队改革的领军人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