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如此,在英国国内,他被视为德国的奸细,但从德国的角度看,再也没有比他更了解德国的大臣了。
虽然是个令人头疼的人物,但问题不大。
“只要英国一旦战败,被视为德国奸细的霍尔丹就会陷入困境。”施里芬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他就像在刀刃上行走,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
施里芬很快将关于霍尔丹的想法从脑海中抹去。
“先拿下波尔多。”施里芬再次做出决策。
占领波尔多后,法国陆军的军需司令部必然会处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影响范围内,这可能会导致两支陆军之间产生裂痕。
“但这并不能摧毁他们的抗战意志。”施里芬心中明白,这并非根本的解决办法。
只是让战争进行起来稍微容易一些。
实际上,占领波尔多并不意味着战争结束。
但是巴黎呢?巴黎对于法国人的意义不同。
“光明之城与众不同。”施里芬缓缓说道。光明之城,这是巴黎(Paris)众多别名之一。
巴黎因华丽的灯光和火焰而被称为光明之城,这固然有其原因。但法国人所指的“光明”,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光。
“知识之光。”巴黎,这座城市是启蒙运动的象征,伟大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自由民主主义的开端,政治近代化的起点。
巴黎,作为法国不变的象征,他们尊称其为“光明之城”。
从德国人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极其夸张的文化象征,但同时,也有很多德国人对此羡慕不已。
光明之城巴黎,深深扎根于法国人的心中,是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的精神首都。
“占领巴黎,就等同于占领了法国人的精神支柱。”施里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事实上,巴黎沦陷后,普法战争就宣告胜利。
首都地区沦陷的瞬间,法国人就投降了。
普法战争的历史便是证明。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也有先例可循。那么,为了摧毁他们的抗战意志,占领巴黎难道不是正确的选择吗?”施里芬的声音在作战室中回荡,仿佛在向众人诉说着一个不可动摇的真理。
法国政府并非法国人的精神支柱,它只是法国人民精神的产物之一。
政府垮台,并不意味着法国人的抗战意志、抵抗精神和革命意识就会消失。
但巴黎不同,巴黎几乎就是法国人民精神的实体化象征。
“……没错!”作战室里响起热烈的欢呼声。
至少柏林参谋部的军官们都这么认为。
只要拿下首都就可以了。
参谋部的所有参谋军官,都被施里芬这番类似演讲的发言所打动,不知不觉间将进攻目标重新设定为巴黎。
“巴黎的抵抗意志最为顽强。就连市民都拿起机关枪和步枪,展开游击战。建筑物的窗户挡住了视线,不知从哪里就会射出机关枪的子弹。”一名从前线归来的军官向施里芬汇报着。
“而且,街道下到处都埋着地雷。被人行道砖盖住,很难分辨。”另一名军官补充道。
“据说,即便占领了部分区域,市民们也能通过只有他们知道的秘密通道,或者地下的墓穴、下水道,重新夺回失地。”还有军官讲述着巴黎的恐怖之处。
巴黎是个难啃的骨头。
已经有超过十个进入巴黎市区的德军连队,不幸的是,全部全军覆没。
受此影响,一个营被打得七零八落也是常有的事,持续的兵力损失让师团级部队都叫苦不迭。
巴黎抵抗意志顽强的观点很有道理,巴黎的市区和地下城市,对德军来说,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只要能占领巴黎,似乎就能彻底摧毁法国人的士气。”施里芬心中暗自想着。
“不能再拖延了。”施里芬深知时间的紧迫。
施里芬计划已经完全被打乱,法国边境的包围圈即将到达进攻的终点,但法国陆军拒不投降。
似乎除了先消灭他们,再进军巴黎,别无他法。
施里芬感到一阵头痛。
也许把法国边境的敌军一扫而光,头痛就能缓解一些。
如果法国的5个野战军团被消灭,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现在,摧毁法国人的抗战意志成了首要目标。
“总参谋长,包围圈该怎么处理?”一名参谋军官问道。
“消灭他们。”施里芬再次下达了歼灭的命令,他的声音中没有丝毫的犹豫,仿佛在宣告着一个不可更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