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尔多夫 - 阿斯托里亚酒店
在专门准备的特别房间里,杜鲁门正与俄罗斯的维特大臣进行密谈。
既然是分享两国机密的密谈,安保措施自然十分严密。
但正因为是密谈,这也是挖掘彼此隐藏秘密的绝佳机会,杜鲁门毫不犹豫地直接切入。
“贵国是不是在与德国秘密接触?”
谢尔盖·维特瞬间僵了一下,拿着茶杯的手停住了。
虽然只是短暂的停顿,但杜鲁门据此做出了判断,而谢尔盖·维特似乎也放弃了隐瞒,叹了口气。
他是为了寻求救助资金而来所以坦率地承认了。
“没错。考虑到本次财政部长会议上有可能无法获得救助资金,所以在与德国私下接触。”
“果然如此。”
历史上也是这样。
实际上,在原本的历史中,俄罗斯和德国的关系比现在糟糕得多。
但由于各国皇室的利益一致,尼古拉沙皇和威廉皇帝甚至签署了相互防御条约。
问题在于,各国政府对此持有异议,最终导致条约被撕毁。
俄罗斯因为与法国的俄法同盟,理所当然需要法国的许可。
德国方面有些纠结,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们想要扩大相互防御条约的范围,以压迫俄罗斯以及其他世界强国的殖民地。
威廉皇帝觉得这太荒唐,拒绝了这个提议,但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们强烈反对,无奈之下,条约只能被废除。
“但现在俄法同盟已不存在,巴尔干局势不稳定,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的关系也因巴格达铁路一事差不多破裂了。”
“我认为俄罗斯做出了最佳选择。”
“是吗?”
“是的,毕竟外交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感情因素,优先考虑国家利益。我觉得俄罗斯做出了理性的判断。”
就像苏联的历史一样。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和斯大林的苏联,哪是因为关系好才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
不过是彼此有需求罢了。
极右和极左,两者本就不可能共存,这是注定的。
这次只不过是因为对法国的愤怒,最终选择了类似苏联历史走向的策略。
经济危机让工业化的增长动力大幅减弱,这和初期苏联的处境类似。
“我认为德国也一定会接受这个条约。”
与原本历史不同的地方还有。
巴尔干半岛再次拖住了德国的后腿,尤其是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不就是在德国和英国之间左右摇摆的国家吗?它在破坏德国的巴格达铁路计划的同时,还与英国合作,在大博弈中压迫俄罗斯。”
“真是个像蝙蝠一样的国家。”
“是的,但我判断,那条巴格达铁路几乎已被德国政府放弃,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已偏向亲英国家。”
“没错。俄罗斯外交部也是这么认为的。”
巴尔干半岛实际上已陷入三股势力的战争状态。
既然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不稳定,俄罗斯就有必要与他国联手打压奥斯曼帝国。
除非做出像夺取加里波利战役中委托的军舰那样愚蠢的事,否则不会加入同盟国。
由于这种新增的不稳定因素,像原本历史中普鲁士容克贵族们做出愚蠢决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两国的利益一致啊。德国想减少两线作战,俄罗斯想暗中算计法国。对吧?”
“没错。”
“更进一步说,在德国压迫法国和英国的时候,俄罗斯想尽可能争取时间恢复国力。”
“杜鲁门先生果然慧眼如炬。”
他摊开了双手。
维特大臣似乎意识到就算否认,杜鲁门也已确信此事,便无力地干笑了几声。
看样子他也不想无谓地拖延时间。
由此,杜鲁门确定了德国和俄罗斯正在接触这一事实。
“目前,俄罗斯的大致情况我已经了解了。”
>
其实。
杜鲁门早就料到会这样。
最终,失去法国这个盟友的俄罗斯,注定只能与德国维持一种不太舒服的共存关系。
不然就会在欧洲陷入孤立。
村鲁门已经尽可能提前排除了原本历史中导致相互防御条约破裂的因素。
这正是杜鲁门所策划的局面。
杜鲁门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战争,就算因大战遭受损失也没关系。
因为他能从战争及战后的特殊情况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这次投资的意义在于提前做好准备。
在战胜后,从那些争吵不休的同盟国手中,把提前埋好的坑以正当理由获取同盟国的资产。
股东名册和债权清单可不会说谎。
大企业或许会倒闭,但通过战争迅速发展的技术以及高度熟练的技术人员会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