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算,文会过后,才子们写起了各种文章批判陆秀才,直指他因屡次乡试不顺,心理已经扭曲,才会抨击别人的文章找存在感,自己却写不出一个屁来。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没路子养家的“无用之人”,为了证明自己也能写出锦绣文章,陆秀才给书局写起了话本。
结果,一炮而红。
第22章 四平八稳 安稳的生活是作家的大敌
在卢毅架空的历史里,陆秀才的时代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改革了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书籍开始被大量普及,知识也不再是被特权阶级垄断的产物,即使是最普通的百姓也能买得起书。
但买得起书,不代表就有书可买,因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缘故,市面上流通的书籍,大部分还是经史子集的圣贤文章。
传统书籍被大量传播,普通老百姓日益迫切的阅读需要却无法被满足,因为虽然书籍普及了,但阅读却是有门槛的。
于是通俗易懂的“话本”应运而生。
就像戏剧有剧本一样,话本是供说书人讲故事的“稿本”,既然是给说书人和普通人阅读的,用的当然是市井语言,讲的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故事。
此时,话本刚刚兴起,写话本的却没有几个正经的读书人。
举凡名士大儒都在著书立传,秀才举人又为了投身官场而奔波,就算刚刚学业有成的童生都瞧不起这样“低等”的工作,宁愿去做账房先生或书记,所以写话本的,不是迫于生计的落魄文人,就是喜欢听戏听书的浪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