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性恶论VS性善论,非人哉早被out了!

后世制定这样的法律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明确施救者的责任,二是鼓励人们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

这样一来,既能保护施救者的权益,又能确保受助者得到及时的帮助。

父皇,后世的做法有很多借鉴之处!我们可以运用其在律法设置和其他事务上!

父皇,后世律法规定的道德义务的确比我们的律法要低,但即使降低了道德标准,却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却有益!”

朱元璋欣慰地笑道:“朕为你感到骄傲!标儿,你能有这样的见识和分析能力,实属难得。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君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标感激地看着朱元璋,“父皇,这一切都离不开您的教导。儿臣会继续努力,不负您的期望。”

而天幕之下,各朝各代的人们也继续热烈的讨论:

“这肯定无罪!要是我的仇人,我肯定不会放过他啊!不扔石头下去都是我素质高!这大概是我有家教的原因!”一位性格直爽的猛汉微微握拳,但所说的言语和这一身健硕的肌肉有巨大的割裂感。

“都抛下绳子了,救人的一线生机就在这里,他却走了。

最终导致了一个人的死亡。我认为甲有罪!”道德感高的人提出不同的意见。

“你们各有各的道理,哎!孟姑娘提笔了!”有人忽然出声,这时候大家的注意力又都聚集到了天幕之上。

孟棠思考很久,但感觉自己对于这个选项考察的义务说不明白,所以,凭着直觉在后面划错号。

四个选项过完,她整体扫视一遍这道题,嗯!单选题,C选项就是错的。所以D选项是对的。但为什么呢?

孟棠觉得自己还是说不明白,理不清思路,于是看向了题目的解析——

“涉及基于资源救助行为产生的保护义务。

这是指某项法益面对危险境地时,行为人*自愿承担保护义务,使得法益的保护依赖于行为人时,即形成依赖*关系,行为人就有继续保护的义务。

题目中,甲的放绳子行为与乙的生命尚未形成依赖关系,所以……行为人甲没有产生作为义务,没有义务自然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孟棠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样子。

书的下面还有写着“引申练习”,说明了能形成依赖关系而有继续保护义务的场景——

“被救助人的人乙如果抓住了绳子,甲已经……往上拉,此时甲拉绳子和乙获得救援就形成了依赖关系,此时甲就有了救助义务。”

孟棠经过这么上下一对比,感觉自己对基于自愿救助行为产生的救助行为理解清晰了很多!

清朝。

乾清宫内,二十多岁的康熙坐在御案前,仔细阅读着天幕上孟棠所作的题目。

他反复品味,觉得这样的题目设计新颖且富有挑战性。

康熙自言自语:“这样的题目设置,将出题意图绕一绕隐藏在具体情境中,确实挺考验分析能力的。”

他放下手中的文书,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康熙的想法逐渐清晰并有了决定,“看来,仅仅让孩子们读写背诵一百二十遍,确实一比没有这个好!

那……

朕要让阿哥……公主也要!都识字明智学习!这种方式应该更能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市场中的女子和孟棠的表现都让康熙窥见后世女子是如何的培养和表现!

他又想起宫里的太皇太后,对于大庆来说,这是一位定海神针的存在,女子也能不一般,既然大清和其他朝代一样灭亡,那……

想到这里,他目光坚定,随即吩咐身边的太监:“来人,派吏部尚书前来!”

很快,一名太监应声而出,匆匆离去。康熙继续在御案前思考,一边用手轻敲着桌面。

片刻后,吏部尚书匆匆赶来,跪拜在康熙面前。

吏部尚书恭敬地说道:“皇上,臣参见皇上。”

康熙点头示意:“平身,你速速拟一份奏折,朕要在科举考试和官员考核之中也加入这样的题目形式。”

吏部尚书站起身,神情肃然。

在心底迅速谋划应该如何回答才好——

“陛下英名!臣以为这样的形式要能在科举考试中,不仅可以考察到考生的知识水平,更要考察他们的反应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康熙点了点头,继续补充:“在官员考核也要采用类似的题目,考察官员处理政务的能力。

朕希望官员们不仅能熟练掌握经史子集,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