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也有反驳的声音:“但,不能这么论!人生下来都是白纸,后天环境和教育是什么样,人才会被养成什么样!”
“你看那些婴儿,饿了就哭,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
还有我们村那个二赖子怎么说,我们村民风淳朴,而他父母可都是出了名的善良人,怎么生出来那么个流氓样!有些人天生就坏!环境和教育也改变不了多少!
所以,你说的人生下来就是白纸不对!”
更多人加入讨论大军。大家各有各的道理。
“人就有坏的,都是善良的话怎么会有行凶作恶的人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呢!”
小主,
“亚圣孟子可都说人性本善……圣人肯定说的没错!”
“对啊!人性本善,哪里有不对?”
“非也!非也!”七旬留着花白胡子的老秀才实在忍不住了。
有事争论起来这很正常,但有人拿着错误的认知加入进去就很吵着自己的耳朵了!
“老夫读书不多,但也知道亚圣孟子明明说的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这四类都没有的……”
老先生的话音落下,原本喧嚣的场面逐渐安静下来。
有小孩忽然出声:“老先生,那没有的是……”
听他的说辞,哄闹的现场意识冷清了下来,有人忽然出声:“老先生,那没有的是……”
“自然都不是人啊!亚圣是排除这些披着人皮的家伙之后再讨论的人性本善,书要好好读!
那些失去了良知,抛弃了道德规范的人。亚圣孟子讲‘人性本善’,是因为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向善的本能。
但是,当有人违背了这种本性,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他们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老秀才摇了摇头,世风日下啊!
听到这里,人群中有人点头赞同,也有人陷入了沉思。
本来,非人哉就是不加入性善论VS性恶论的争斗中去的!可惜,不读书的人多,读书读了一半的人更多!哎!
老秀才心中有无限感慨,又继续说道:“书要好好读,不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明理。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保持内心的善良,这样社会风气才会有所改善。”
“小孩也是人……当然有好的,也有坏的!”不少人听着老秀才的话慢慢感悟,忽然反应过来自己刚才的争执太过无理了,而面红耳赤。
“先别说这个了,现在不是在看题目吗?所以这个C开头的题对不对?”对题目感兴趣的人忽然问道。
“他儿子在害人,他居然还忙着做饭,肯定有问题!”讨论题目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对啊!他才8岁,父母有教养权!教出如此行径的人的父母失责了。”
这一次,各朝各代的人们的结论趋于一致。
再看道孟棠说着自己的分析,“作为义务……有对危险源的监管,所以作为父母的甲对于实施杀人行为的儿子乙这样的危险行为……是具有监管义务的。
所以刑法要求甲有能及时阻止自己儿子实施危险动作和救助受害者的时候阻止和救人,但他没有这样做,所以被认定为不履行该义务,构成不作为犯罪!
题目说是‘不构成’是错的,所以这道选非题就选‘C’“!
刚才讨论过这个选项的人都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不约而同的在心底产生愉悦感——原来读书的快乐是这样的!
孟棠和各朝代的人们一同看向这道选择题的最后一个选项——
“D甲见到有人掉入偏僻之地的深井,找来绳子救人,将绳子的一头扔进井底后,发现井下的是仇人乙。便放弃拉绳子,乙因无人救助死亡。
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明朝。
朱元璋玩味的笑着,“这道可真有意思,想救人却看到人是自己的仇人?!哈哈!这不救助也在人伦之中啊!”
太子朱标看到“拉绳子”而眼神波动,也思考这道题目应该如何处理,出题人想问什么……他觉得这里肯定在后世的律法中有特别规定,“绳子……”
“标儿,你如何认为?”
“儿臣认为,这里问题的争议点应该在于‘绳子’,按着刚才A的规定思路,后世出题者的意图来源于细致的规定。这主要在实际操作的责任分配上。
孟姑娘讲过作为和不作为,还有义务。所以‘作为’应该理解为要做的事做到了就不处罚,这就是作为;而对应也能得出不作为是什么样子!”
看着朱元璋赞叹和自豪的眼神,朱标谦逊一笑,接着讲自己的分析,“所以整体分析下来——
如果在拉绳子上设定合理的义务,那救人的义务有没有关键应该在拉不拉绳子这一点上!
儿臣认为,这里应该会规定扔下去的绳子被等待救援的人拉到了,那就要往上救!否则,绳子还是绳子,和他人的性命也没有太大关系,不会被波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