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当天,我陪徐冰雅去了青河口镇,去看王俊臣给蛟龙公司找的,准备建设葛根粉加工厂的地方。
三个乡镇的葛根收购工作已经全面开始,乡镇干部从农民手中收购的鲜葛根,需要找个合适的地方,先集中放起来,等待随后的打浆制粉。
青河口镇位置居中,交通比较方便,有动力电源,主要是有发源于大岭村的青河穿镇区而过,能满足加工葛根粉对大量用水的需要,王俊臣和徐冰雅一致认为,把葛根粉加工厂放在这儿比较方便,生产成本低,干扰少。
在王俊臣的协调下,青河口镇同意把废弃的镇农机站,以近乎白送的价格,租给蛟龙公司十年,用来建工厂,条件是必须给加工厂单独办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在他们镇上交税。
废弃了十几年的农机站,占地足足有二十多亩,是青河边上一块平坦的台地,地面上全是石板,一点覆土都没有,离镇政府两里多路,用来建葛根粉加工厂很合适。
虽然说过葛根项目让徐冰雅自主经营,自己绝不指手画脚的话,但建工厂不但要盖厂房,买设备,还要拉电线,修围墙,至少要投资六七十万元,徐冰雅非得把我拉来,征求意见的同时,让我帮她搞厂区规划。
按照徐冰雅的计划,这个加工厂,每年至少要加工一百万斤鲜葛根,生产十几万斤葛根粉,这么大的产量,靠宋超给阮小山买的那种小粉碎机肯定完不成。
王俊臣在省轻工机械研究所找了个专家,对方根据阮小山描述的葛根粉生产工艺,推荐了一套全自动制粉设备。
专家说,这套设备是用来生产红薯淀粉的,根据葛根木质纤维多,不易粉碎的特点,对打浆机作必要的改造后,也能用来生产葛根粉。
徐冰雅和常梅商量后,认为这种成套设备虽然比较贵,但生产效率高,能提高葛根粉的回收率,还自带烘干,生产不受天气的影响,决定就买这套制粉设备。
常梅已经带着银行汇票和一吨鲜葛根,去了设备生产厂,签定货合同,监督厂方对粉碎机进行改造,用自己带去的葛根做实验,效果满意后马上安排发货。
徐冰雅把进度催得很紧,打发常梅出发后,马上就拽着我来到青河口,确定安装设备的位置。
山里没有手机信号,王俊臣把电话打到镇政府,让工作人员骑着摩托车到农机站找到我,让我尽快出山,出山后和马上和他联系。
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不顾徐冰雅在耳边的一再警告,在坡陡弯急,凹凸不平的砂石路上,把帕杰罗开到了七十多迈,一路狂飙,只用了四十多分钟,就从青河口跑到了山外的国道上。
上了国道,左拐是榆树坪方向,向右能到县城,我不知道该往哪边走,把车停在路边,掏出手机,给王俊臣打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