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矿月产始终稳定在六千吨左右,山梁矿却连两千吨都没突破过,根本原因在于经营者的理念不同,在固定设施和改善生产条件方面的投入相差甚大,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前老板老曹,是大半辈子几乎没出过山的老农民,鼠目寸光,没有见识,说他小农意识太严重,我感觉都高估了老曹的认知水平。
老曹太抠门,把钱看得太重,只想落袋为安,唯恐自己好不容易挣到手的钱,花出去后,回报不及预期,或者因为自己无法预知,也不可控制的原因打了水漂。
从办小煤窑那天起,老曹就打定了挣一块装兜里一块,能省一分是一分,能凑合则凑合,能不花钱,就坚决不花钱的主意,把山梁矿搞得像先天条件不足的早产儿似的。
要不是后来亲眼看见,我根本不敢相信,每年能从小煤窑赚好几十万的老曹,竟然舍不得拿出一两万元来,为给他卖命的矿工们,盖几间能遮风避雨的屋子,竟然在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大冬天里,让民工们住在四面漏风的破茅草棚里,靠熊熊燃烧不要钱的块煤的大土炉才能勉强入睡。
能把民工的生活条件抠搜到这个程度,可想而知,老曹绝对不会舍得在生产设施方面花钱。
我曾经替老曹算过一笔账,民工住的地方的两个大土炉子,如果冬季为了取暖的需要,敞开了烧,每个月至少要烧掉二十吨以上的优质块煤,一个冬天下来,要烧掉七八十吨。
山梁矿的煤质很好,混煤能卖到八十块钱一吨,大块煤差不多能卖到百元,如果不是这种烧法,两个冬季省下的块煤,卖出去的钱,足够盖四五间红砖到顶的大瓦房,作为矿工的宿舍。
小煤窑开了五六年,我不相信老曹自己没想过这个问题,没有算过这个账。
作为世世代代靠耕作为生的农民,都知道用牛耕地省时省力的道理,宁可人饿肚子,家家户户都要养一头只有收种时节才用得上,其他时间只会白白浪费草料的大黄牛。
我想不通老曹为啥宁可少挣卖煤钱,就是不愿花以后能省下来的费用,为民工建几间不漏风,冬天能睡暖和觉的宿舍。
和老曹同样心态的人,在当时年代没有文化的山民中,应该不是少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