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得力之人?
在刘平心中,有着清晰明确的三个衡量标准:其一,必须是科举出身,经由科举选拔,历经层层考验,方能具备一定的学识与素养;其二,绝非世家子弟,以免沾染世家大族的腐朽之气与复杂利益纠葛,能够以纯粹之心为大汉效力;其三,当属大汉永存党成员,秉持着为大汉基业永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谈及能力,在刘平看来,倒并非最为关键。毕竟,但凡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官员,无论考中的是哪一科,皆具备基本的才能。运送粮草这等事务,对他们而言,本不应出现差池。
然而,这运粮之事,说到底也是一份功劳,切不可随意挑选一人便仓促安排上去。刘平暗自思忖一番,最终决定找董川商议商议,挑选出一个值得重点提携的人才。
当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董川应刘平之邀,踏入了刘平家中。二人共进晚餐后,便一同前往刘平的书房 —— 苦斋。
于书房之中,二人依主次分座而坐。刘平亲自动手泡茶,袅袅茶香在室内弥漫开来。此时,董川率先开口:“丞相,关于运粮之人选,属下这边已斟酌出几位,至于谁最为合适,还得仰仗丞相您来定夺。”
听闻此言,刘平心中颇为欣慰,董川明显是成长了,说话愈发得体了。待茶泡好,刘平递上一杯给董川,微笑道:“尝尝,今年新采的茶。”
董川接过茶杯,轻抿一口,坦言道:“实不相瞒,属下对茶并无太多研究。”
“哈哈哈,还得是你啊,子游。” 刘平笑着摇了摇头,接着说道,“你且先说说,都有哪几个人,详细介绍一番。”
“回丞相,总共四人。” 董川清了清嗓子,开始有条不紊地介绍起来。
“第一个人叫李逸,首次参加科举便高中举人。此后,一直在六部辗转任职,去年被调至都督府,参与都督府与后勤部的协调工作。他来自安定,今年四十岁,出身贫寒,父母皆是普通农户,家中世代以农耕为生。尽管生活艰苦,但他自幼勤奋好学,在当地一位心怀善念的豪强资助下,才得以读书识字。李逸擅长算学,在统筹规划方面极具天赋。不过,由于出身缘故,他接触不到军事相关知识,军事素养较为一般。”
“第二个人名为林羽,与李逸同科中举。说来也巧,林羽的父亲当年也是科举考生,只是林羽中了举人,而他父亲仅考取了秀才功名。原本父子二人打算沉淀一番,来年再战科举,却被吏部官员找上门来。一番商议后,父子俩欣然答应出仕。如今,林羽的父亲在礼部任职,于梓潼的学社担任教书先生。林羽自己则在入仕后,一直在执金吾当差。”
“第三个人是苏然,成都人士,在第二次科举中获得同进士出身。在翰林院历练一年后,被外放至江州任职。今年刚刚调回,因政绩斐然,升任户部员外郎。苏然为人机敏聪慧,善于与人周旋,口才堪称一绝。此前在地方任职时,协助处理过诸多纠纷,凭借出色的沟通能力,成功化解了不少矛盾冲突。不仅如此,苏然还参与过地方的屯田与征兵工作,因而对军事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最后一位是赵铭,武都人,同样是在第二次科举中崭露头角。他的父亲是个小商人,平日里走街串巷,做些小本买卖,家庭条件一般。赵铭身体素质极为出色,因早年跟随父亲外出经商,对各地的地理山川了如指掌。他并非进士科出身,而是通过武科考试中举。其个人武艺高强,且粗通文墨。武科出身的这些人,都会统一接受一年的军事培训,而后才会被下放至各地历练。赵铭曾在乌戈郡历练一年,后勤部组建之时,他被选中,如今正在属下的后勤部班房任职。”
刘平静静听完董川的详细介绍,心中已然有了初步考量。这四人想必是董川精心挑选出来的,皆是大汉永存党的精英骨干。
“依你之见,他们之中谁最为合适?” 刘平开口询问,想听听董川的想法。
董川思索片刻,认真说道:“属下思量再三,这四人当中,最合适的当属赵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