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李一凡,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
在市委制度研究室内,他召集了机制核心架构组会议,提出一个全新的策略模型:
“星光制度缓冲区模型”——以星城市为核心,通过机制输出辐射带设定制度安全边界,防止外省不对称移植导致的机制畸变。
这个模型的核心有三点:
1. 分级开放:不同地市或省份对机制开放权限分为三档,最外圈仅可观摩模型,不得获取代码级执行逻辑;
2. 授权追溯:凡调用机制核心模块的单位,必须逐级上报备案,接受市级机制评估反馈;
3. 动态脱钩:一旦发现机制应用过程中政治风险过高或执行走样,星城市有权单方面终止机制支持。
“这不是封锁,”李一凡语气平静,“而是对机制本身负责。”
“制度不是武器,不是谁想用就能用。”
“它必须有伦理,有边界,有兜底。”
方卓赞同地点头:“像芯片制造一样——我们出口的不是产品,是生态。”
……
与此同时,云省、粤省也分别派出调研组抵达潇湘。
李一凡得知此事后,指示外联组明确反馈:
“欢迎观摩,欢迎讨论,但机制样本不得复制。”
“如果贵省有意发展本地化制度试点,建议参照‘星光2030框架’,由本地政府报备后重构本地机制,不可照搬。”
这是他第一次,以制度设计者的身份,向全国释放信号:
“星城市机制,不是‘拿来主义’的商品。”
“这是试验田,不是量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