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组织系统的测试

“我们这次来,不是调研某一项政策,不是评估某一个项目,而是想知道一个问题——这套制度试点之后,会不会形成一种‘不可被接管’的地方治理风格?”

许宏志平静回应:

“我们的判断是:不会。”

“李一凡同志始终在体制逻辑内操作,文件合规,结构透明,授权有界。”

“从组织系统角度讲,他没有形成‘超出上级控制力’的体制外运行机制。”

李永中则更谨慎:“我们也注意到了地方试点可能形成‘制度孤岛’的隐忧,但目前来看,星城市的改革有一定外溢性,不具有高度依赖个体的属性。”

黄组长抿了一口茶:“你们意思是——这套机制,可控、可复制?”

许宏志点头:“是的。但也正因如此,它需要更高层面的制度兜底——否则会被地方变成权力杠杆,而不是制度模板。”

赵建国在一旁一直没说话,直到此刻,他才轻轻开口:

“一凡的问题,不是能力,而是太有能力。”

“不是合不合法,而是系统可能消化不了。”

他看着黄组长,语气缓慢而重: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调研,是在测试我们的系统适应一个变量的能力。”

“我只问一句——中组部准备好迎接这样的变量了吗?”

……

与此同时,李一凡在市委大院七楼会议室,主持“星光2030制度更新内部讨论会”。

会议尚未结束,秘书陈晓峰递来一份加密简报。

简报由林子安转来,内容不多,只有一句话:

“调研组反馈已被并入‘特殊人才适应性考核档案’,等待二轮机制筛查。”

李一凡看完,只说了一句:

“这是在为我建档。”

陈晓峰迟疑道:“他们要立评估指标了?”

李一凡淡淡道:

“他们不是评估我,是在测试——有没有可能,组织系统开始接纳一个不靠传统晋升路径上来的人。”

……

当晚,省委办公厅灯火通明。

赵建国的办公室中,会议纪要摆了整整一桌。

他望着那张写着“李一凡”名字的制度评估草案,缓缓起身,走到窗前。

夜色沉沉,远处星城的灯光正亮成一片。

赵建国突然意识到一个事实:

“这个人,不再只是星城市委书记。”

“他已经成为体制本身的一面镜子。”

镜子映照出的是——系统能不能接纳一个不属于它生成逻辑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