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国看着窗外,脸上的褶纹显得格外深沉。
“如果我们不出手,他的改革就成为中央推动改革的样本——系统反弹就会更强。”
“可如果我们出手,全省会以为省委压了中央的人——我们承受得住这个政治后果吗?”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所有人都知道,赵建国面对的不是一凡的问题,是——这个系统还能不能接受一个不靠老路,却一路通关的人。
……
同一时间,新华社总部选题审议组通过一篇特殊封面提案:
“改革制度的生成路径——从星城市出发”
署名编辑:林允儿。
文章在政治组会审会上得到高票通过,将作为10月上旬“国家治理现代化特刊”头题。
而这意味着——李一凡的改革身份,将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全国媒体主流话语中,不再是地方新闻,不再是政策报告,而是——舆论标签。
……
市委办公楼顶层。
李一凡收到了组织部调研前置清单,内容包括:
? 个人履历表修订版;
? 制度改革影响分析模板;
? 拟调任预评估政策适配意见函(空白)。
陈晓峰站在旁边,神情复杂:“书记,这份表,是副省级考察的标准格式。”
“他们这是……要动手了?”
李一凡望着那份空白意见函,轻轻笑了。
“不是他们要动手。”
“是这个系统,终于准备好——接住我了。”
他抬头望向夜色下的星城高新区,灯火通明。
那是制度点燃的灯,不是权力点燃的。
而他知道,这一场游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