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潇湘省政府发布一份编号为〔潇政发〔2015〕67号〕的内部通知,文件名称是:
《关于在岳麓、召阳、浏阳三地同步开展“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试点的批复》
文件的主笔单位是省政府办公厅,参与起草的却是星城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这是一次“地方倒逼全省”的制度移植。
用一句官场术语说:星城市的改革,已经开始“裂变”成全省框架。
李一凡手里拿着文件,看了几秒,神情平静,但嘴角却浮出一抹淡淡的弧度。
这份文件表面上是“省政府批复”,实际上是李一凡通过赵建国书记直接沟通,跳过了几个关键部门,以“先行示范”的形式强势推动。文件中甚至明确写着一句话:
“本次三地改革应以星城市改革机制为基准,探索干部分类评价体系、财政容错机制、科技平台协同制度。”
这不是“借鉴”,而是照搬。
市委常委会上,常务副市长方卓率先发言,言语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书记,岳麓、浏阳、召阳三地都在我们星城市行政辖区下,等于整个核心区已经统一改革口径了。”
“只要我们把三套改革架构用得起来,潇湘省级的科技改革机制就会被我们反推成型。”
李一凡微微颔首,淡淡道:“这不是破一个点,而是打通一条线。”
“过去是我们改革——现在是我们掌控改革。”
“再下一步,是我们设计改革。”
他目光扫过会议桌上的几人:“你们要清楚,这不是市里的事,这是国家改革的线索之一。”
“从今天起,任何参与‘星光2030’和‘三地同步改革’的干部,我将建立单列考核体系,直接向市委常委会报告。组织、人社、财政、科技,统筹进编。”
“我们,正式进入主导周期。”
会议桌前一片肃静。所有人都意识到,李一凡的政治地位已经不同于三个月前的“地方主官”。
他不只是星城市委书记,他是改革模型的授权执行人。
……
潇湘省委大院内。
赵建国书记拿着那份“67号文件”,一边看,一边若有所思。
他没有否决李一凡推动改革向全省复制,反而是第一个签批“省级试点意见”的人。但他也清楚,这个节奏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