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官们整理文件的时候,参谋们围在施里芬身边。
“恭喜您,列日按时落入德国军队手中。”
“别高兴得太早。”
施里芬斥责道。
听到胜利消息时,他依然保持着沉稳。
身着制服、如磐石般坚毅的施里芬,让参谋们不禁噤声。
“攻克列日这种事,与我计划中那些关键问题相比,只是个轻松的作战目标而已。”
“……是补给问题吧。”
“没错,我的计划是尽可能迅速占领法国的激进作战计划。这是一个与合理性、稳定性相距甚远的大战略,是一场孤注一掷、一路猛冲的冒险作战。”
由于其本身的性质,施里芬计划是一个与合理性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作战计划。
但施里芬并不担心。
毕竟他本就是那种甘愿承担风险,投身冒险作战的赌徒。
这样做收获也很大。
“不过,能迅速且无损地占领交通枢纽列日,对补给来说是个好消息。”
列日。
对于比利时、法国和德国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只要基础设施没有被破坏,德国军队就有望将其作为补给线加以合理利用。
但弱点依然存在。
“我们德国军队推进速度越快,部队就会越分散,侧翼也会变得薄弱,这是我们早已预估到的风险。补给也会变得困难。”
施里芬表情严肃,双手紧紧抓住作战地图。
“但法国军队也一样。”
也就是说,最终战局很可能演变成双方都盯着对方脆弱的侧翼和后方,然后猛扑上去的局面。
那么,先发起进攻的一方将占据优势。
“更何况,可能从侧翼攻击我们的英国远征军毫无消息。英国议会里议员们还在大打出手,我们时间充裕。”
不管怎样,都是机动和铁路运输的较量。
德国军队的铁路运输更具优势,这是事实。
战争环境需要相对看待。
现在是8月10日。
德国军队已经在边境与法国陆军交火。
“左翼已经与法国陆军展开边境战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洛林和阿登地区。但永远不要忘记,主力在右翼。”
左翼只是诱饵。
右翼才是主力和关键。
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国军队应该通过进攻进行大范围包围。
当然,德国军队会在补给上吃苦头。
但德国军队越艰难,试图阻止他们的法国军队就会在恐惧中承受两倍、三倍的痛苦。
本来法国军队就很可能被困在巴黎,动弹不得。
毕竟他们把进攻集中在阿登或洛林地区。
“进展顺利。”
施里芬满意地点点头。
占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后,之后就会一帆风顺。
但施里芬并不着急。
凡事都有其时机。如果失败,接受现实,重新制定对策就行。
他镇定地抱起双臂。
哐!
一名参谋上校猛地推开门冲了进来。他手中拿着一份电报。
施里芬缓缓睁开紧闭的双眼。
从走近的参谋上校手中接过电报。
“发生什么事了?”
“……有消息称,下达总动员令的意大利王国军队正向法国阿尔卑斯地区进军!”
“哦?”
施里芬很淡定。
可惜他对意大利完全不抱期望。
只是感慨,以意大利那点出息,居然这么早就发起进攻了。
“要是他们能突破阿尔卑斯地区法国边境守军的防线,那倒还算有点作用。”
施里芬如此刻薄的评价是有依据的。
像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在非洲殖民地大陆的埃塞俄比亚遭遇毁灭性失败,这几乎是头一遭。
被有色人种打败的意大利,怎么可能战胜法国军队。
更何况战败没多久,而且据说意大利军队没有进行像样的军备投资和财政整顿。
而法国军队基于第15号计划,在总动员令下全力以赴,此时已基本准备就绪。
作为三国同盟之一的意大利发动进攻,这是预料之中的事。
施里芬早就不指望意大利了。
‘嗯,法国军队的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
总不至于对战局产生负面影响吧。
施里芬预计法国投降时间会提前几天,他淡定地拿起指挥棒,一边调整地图上的标记,一边在脑海中把意大利的事情抛诸脑后。
但可惜,施里芬的预料完全正确。
结果意大利真的成了累赘。
“……意大利军队败退了。他们向我们德国军队发出了支援请求。”
“啧,三国同盟的颜面真是荡然无存。”
施里芬用手捂住额头。
意大利完全没有准备好,就仓促下达总动员令,匆忙集结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按照第15号计划有条不紊完成动员的阿尔卑斯地区的法国军队。
才过去没几天。
率先宣战并入侵法国的意大利王国军队,在阿尔卑斯战线反而被击退,开始败退。
“简直是一群猪队友。”
施里芬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