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法国危局:德俄签约下的困兽之斗与战争预演

所以,法国高层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做出决定,如何应对这场战争危机。

德尔卡塞举起了手。

“财政部长,您请发言。”

“谢谢。目前来看,补给问题,财政部和外交部应该可以解决。”

“真的吗?”

“是这样的,我们和美国谈判,以优先参加财政部长会议为条件,让他们放宽了煤炭和石油的出口限制,这已经确定了。”

德尔卡塞很镇定。

退休的事已经彻底没指望了,去美国的想法也泡汤了。

他自己走进了地狱,现在已经出不去了。

既然选择了保卫祖国,那他要做的事就很明确了。

先活下去再说。

哪怕这里的所有人都让他厌恶。

“不过,如果法国政府再加把劲去游说,也许还能尝试放宽粮食限制。”

“那可真是太好了。”

法国目前还是一个一滴石油都产不出来的国家。

主要能源煤炭,和德国相比,也少得可怜。

要想顺利进行战争,首先得让火车动起来,煤炭是必不可少的。

更不用说海军所需的煤炭了。

“不过煤炭方面倒不用太担心,澳大利亚应该会提供煤炭支持。”

英法协约还在生效。

英国总不至于抛弃法国,如果能看清局势,绝对不会这么做。

总统认真地摸着下巴。

“剩下的就是要比德国更早完成总动员令的下达。”

这是最棘手的问题。

到底怎样才能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准备好总动员令呢?德国肯定想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开战。

他们会囤积物资,把预备役也训练好,以万全之态,一举消灭法国。

而且,一旦下达总动员令,德国的军备速度就会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快速而精准地运转起来。

肯定会比法国更快完成。

必须秘密进行。

但却没有合适的借口。

如果法国找不到应对之策,就只能在巨大的劣势下参战。

会议室里的每个人都愁眉苦脸,陷入沉思。

战争已经是既定事实。

“战争部目前有什么计划吗?”

“当然有,昨晚被召见之前,我就被询问过,还和最高级别的将领们开了一整晚的会。大家提出了很多不错的想法,其中有一个共识。”

“共识?”

总统身体前倾。

脸上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是的,就是法国先占领阿尔萨斯 - 洛林和萨尔地区。德国的煤炭大多产自这里。而且德国西部是巨大的工业基地,所有工业设施都是战争支援设施,一旦夺取,就归法国了。”

这就是所谓的“先下手为强”。

把不顾一切冲向阿尔萨斯 - 洛林的想法,包装得冠冕堂皇。

德尔卡塞意识到,战争部长已经失去理智了。

这家伙已经被“冲啊,杀啊”的冲锋思想洗脑了。

这根本不是正常人的想法。

应该把他送进精神病院才对。

“话倒是没错。”

对个屁。

就算冲进阿尔萨斯 - 洛林,战争也不会结束。

要是德国陆军包围过来,把地盘夺回去,那就完了。

如果普法战争中那种疯狂的失败想法,就是这些人的主意,那法国的未来可真是一片黑暗。

不过,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法国全民都像这些人一样,头脑简单,一腔热血,勇气可嘉。

法国是个怎样的民族呢?

这可是一个连国王的脑袋都敢砍掉的G命国家。

那种反抗精神,早已融入本能,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情绪。

有很多年轻人,会战斗到最后一刻。

这是法国的福气。

德尔卡塞沉默了。

但他又不忍心,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把这些年轻人送上枪林弹雨的战场。

法国出问题,那是成年人的错,这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又做错了什么呢?

德尔卡塞诅咒着,不得不把年轻人送上战场的现实。

“我有个办法。”

德尔卡塞举起手。

众人的目光立刻集中到他身上。

“你有办法?”

“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打着给德国一个‘名分’的旗号,尽快完成总动员令的下达。”

德尔卡塞在这种时候,还挺感激自己的政治生涯、舆论影响力和官场经验的。

虽然只是些花里胡哨的手段和技巧,但看起来还挺有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作为借口,有一个绝佳的理由。

“那就是宗教战争。”

“……?”

这说的是什么鬼主意?

会议室陷入了沉默。

>>>

最先理解德尔卡塞意图的,是总统。

毕竟他是相关政策的提议者,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总统喃喃自语道。

“政教分离啊。”

政教分离。

从政治角度解释,就是将政治与宗教分离。

在天主教深入骨髓地统治宗教界的情况下,这相当于向天主教和教皇宣战。

眼前的埃米尔·卢贝总统,在1905年,也就是今年,正推动一项将宗教从法国政治中完全分离出去的举措。

计划通过国家没收所有宗教设施,再出租给教会的方式来推进。

“所以说是宗教战争?”

准确来说,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之间的战争。

而是国家与宗教的战争。

但实际上,天主教在法国国内的影响力,已经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管法国天主教多么独立,都无法摆脱教皇的影响,而天主教的教皇国已经被意大利征服,地位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