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李神通若不是仗着身上流的陇西李氏血脉,早就因延误军务,被砍了八百次脑袋。
而在贞观四年,担任开府仪同三司的李神通,还没来及作威作福,便因病早死。
最后李二陛下是捏着鼻子,把李神通抬进了高祖太庙。
综合来看,李二陛下是早看李神通不爽,但又实在拿他没办法。
今朝的剑又何如斩得了前朝的官,李神通犯大错的时候,李二陛下还只是个秦王。
还是最后等李神通尸身入殓,记仇的群臣不约而同的翻起旧账,将淮安王府前前后后、上下老小的大小过错告了个遍。
李二陛下见借口已经送到了手里,便不假思索的决定,降他几个儿子的亲王爵位,好出出当年留下的憋屈!
而这次的平康坊一事...不出意外的话,以李斯文护短的脾气,绝对是要和李孝慈大打出手。
李二陛下若是在这个关头重罚李斯文...
那给群臣的信号,绝不是李斯文放任晋阳公主偷吃粽子,因此招来陛下责罚。
这群人一定会认为,是皇帝想包庇亲族,试图维护淮安王府的脸面。
可实际上,李二陛下是恨不得抓住机会,把淮安王府那几个败类整治一遍。
那群王八蛋仗着辈分,整天以皇帝族弟自居,背靠皇室整日胡作非为,李二陛下心里早就憋着一肚子气。
而若是坐山观虎斗,顺水推舟治下,纵容李斯文挑衅淮安王府,犯下大错。
那喜欢揣摩圣意的群臣便会明白——陛下这是憋不住火气,想借李斯文之手教训淮安王府。
当然,以陛下的小心眼气性,是绝不可能忘掉李斯文的过错,虽迟但到。
李君羡甚至敢拿脑袋作保,等淮安王府的事情告一段落,李二陛下绝对是要秋后算账,把这些天受的气全都撒在李斯文头上。
可毕竟拿人手短,经曹国公府一趟收获众多的李君羡,于情于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李斯文受罚。
若是李斯文最后的处置,是入狱贬谪之类的重罚,那他肯定二话不说,偏帮一手。
但要只是顿毒打...李君羡心里默哀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