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不知道李承乾心里念叨着什么 还以为是他不太清楚如今书籍的昂贵程度。
看来,太子还是不够深入民间啊,也对,高明幡然醒悟的时间还太短,尚且没涉及到书本的问题。
于是语气有些沉重的详细解释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明可否知晓,一部被太学生手写,抄撰出的《论语》,在坊间就可以轻易卖出几百上千文的天价。”
“而想拜入学塾,赠与老师的束修,也不下百钱,更别说将来每月交给学塾的学费,书本费...”
在如今的风气中,出于对知识的尊重,人们对于传道授业的老师,同样是推崇异常。
就连李承乾这个太子,对待老师也要出殿相迎,先行拜礼。行路、就坐等等方面,都要先礼敬老师。
而在学生初次见到老师,拜入师门时,一般都会送上珍贵的‘束修’当拜师费。
汉代的《居廷汉简》曾记‘肉百斤七百’,而大唐的斤两是汉代的两倍,换算过来一斤猪肉大概二十钱上下。
十脡脯也就是十条干肉,算上损耗,差不多需要八九斤的猪肉熏制而成,价格将近两百文,相当于寻常百姓家四个月的收入。
“斯文你不会在开玩笑吧,一本书能卖几百文钱,这都够一家三口半个月的花销了!”
你都知道一家三口每天花销了,怎么连一本书的价格都不知道,你是不是有些太偏科了?
在李承乾不可置信的表情中,李斯文翻了个白眼,继续说着:
“而孩童从拜入师门,受老师启蒙开始,再到学有所成顺利出师,最短也要八九年的功夫,期间要花费的钱财不用说,必是个天文数字。”
“而且,选择读书就代表着孩子完全脱产,家中少了个劳动力,还多了一个花钱大头。”
“这一来二去,连中产之家也承担不起几个孩子的学业,只能挑一个天分最好的孩子供养上学。”
“至于温饱之家,读书那就是天方夜谭,有那闲钱,还不如给孩子多添一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