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佛闻言,微微点头,表示同意:“善也。”
话音未落,二人同时出手。他们各自以因果道韵为引,化出形体投入到佛教演化历史的诸多关键节点之中。
这些关键节点,如同佛教历史的十字路口,每一个都承载着重要的因果关系。
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改变佛教的发展轨迹。
在那些时间线上,新的争斗即将展开。
而佛教的历史,也将因为他们的介入,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
……
沙门初辟,诸多理论还待完善。
故而在这个时期,辩经、讲经也就成为了诸僧人每日的必修课。
空性寺内,僧人们团地而坐。
于正中心位置的,便是鸡鸣菩萨了。
鸡鸣菩萨此刻,正为诸僧讲经:“众生皆有佛性,需依佛法修行。”
“此谓大乘佛法,乃众僧所修之理。”
众人纷纷点头,面露赞同之色。
忽然之间,其内一道身影忽然站起,开口说道:“菩萨所言虽是不错,但所谓的大乘佛法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吧?”
“就想菩萨方才所言,执空执有,皆是虚妄。”
“贫僧以为,劫亦为佛性本相,若无劫数,又何谈佛性的彰显与升华?”
他的这番言论,引得僧人们面面相觑,脸上露出惊讶疑惑。
因为这僧人的这一论调,暗藏着动摇大乘根基的理论,与鸡鸣菩萨所强调的观点大相径庭。
鸡鸣菩萨听闻无定僧人的回答后,不仅没有生气,
反而露出了一丝微笑,他温和地问道:“敢问阁下法号何为?”
那僧人双手合十,恭敬地回答道:“贫僧居无定所,行无定处,故而自号无定。”
鸡鸣菩萨点了点头,他并没有因为无定僧人的身份而轻视他,
反而以一种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开始与他辩经。
随着两人讨论的深入,他们之间的分歧逐渐显现出来。
空性寺中的其他僧人也被这场精彩的辩论所吸引,纷纷围拢过来,聆听他们的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辩论愈发激烈,众人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
一些僧人开始支持鸡鸣菩萨的观点,认为佛应该以慈悲为怀,
积极渡化众生,帮助他们脱离苦海,最终证得佛果。
而另一些僧人则倾向于无定僧人的看法,
他们认为修行者应该专注于自身的觉悟和解脱,不必过于执着于渡化他人。
就这样,原本统一的佛法在这场辩论中产生了分裂,
形成了“大乘”和“小乘”两个不同的派别。
“大乘”一派继承了鸡鸣菩萨的思想,强调慈悲与渡化众生的重要性,
而“小乘”一派则更注重个人的修行和解脱,
他们认为通过自我证悟,便可达到解脱的境界。
无定僧见到这种情形,不禁开怀大笑起来:“倘若真能如此,那你可称得上是大乘佛祖,而贫僧自然就是小乘佛祖啦!”
然鸡鸣菩萨却只是轻轻摇头,回应道:
“虽说我们彼此之间的观点有所分歧,但我们同属沙门,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只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
无定僧听闻此言,嘴角微扬,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
然后突然伸出一根手指,直直地指向鸡鸣菩萨,口中念道:
“既然如此,那我倒要看看,究竟是否能够将你们沙门一分为二!”
随着这一指的点出,空性寺竟然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一般。
而留在原地的,只剩下谢缺和燃灯佛两人。
燃灯佛亦是双手合十:“佛便是佛,何能分作两股。”
谢缺只是大笑:“你且看着吧!”
……
逐渐的,古梵教已然破灭。
第一次法华会也因此召开了,其目的乃是选百家之言,尊最上乘之佛法。
众多僧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因受“七重罪典”迫害多年,
此刻的他们,内心充满了对佛法的期待。
号“无定”之僧,此刻高坐莲台,正对三千僧众讲法:“大乘者,幻妄也。”
“《金刚》云‘无我相’,菩提非枯木独坐;《法华》明‘开权显实’。”
“若为成佛而舍众生,与修罗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