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多了个事项——每天提溜着强子耳朵让念书。
考大学,好像成了她一个人的执念。
雨桐知道原因,却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这段日子里,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沈浪的毕业论文过了,成为d国理工唯一一名能正常毕业的华人研究生。
不好不坏的消息是——他已经申请了同校同导师的博士研究生,而且通过了。最快还有两年才能回国,至于能有多慢,雨桐不敢想象。
消息传回国内,兄弟们为他欢呼雀跃,都说这小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连远在荣安的杨乔顺,哦不,杨校长也知道了,在校会上把他树作典型,鼓舞了成千上万的学子。
走出去,就会像沈浪学长一样,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基础再差,能有当年的沈浪学长差?
家庭再贫困,能有当年的沈浪学长贫困?
新年前一天,雨桐忽然又大半夜接到老爸的电话,吓得心惊胆战。
“桐桐,厂址我给你找到了!”
第114章
林大伯的办事效率很高。
雨桐本已不抱希望的事儿, 他居然给办妥了。
一开始, 雨桐还以为他大半夜偷偷跟人喝醉酒了, 可一问那地址, 还真是荒无人烟的地儿。
荣安跟隔壁乡镇之间的分界是一条臭水河, 农村也没啥垃圾集中处理的设施,家家户户生活垃圾全倒水沟里, 雨水冲刷下,垃圾顺着水沟漂流汇入河里, 越来越臭,顾名臭水河。
河流两岸的原住民搬的搬, 走的走, 方圆五公里内早就没了人烟。
臭水河最下游地势低洼, 四周被高山环绕,早几年是一片沼泽, 后来天气干旱, 水分蒸发,沼泽变成盐碱地, 种不了庄稼, 住不了人, 是真正的荒郊野外。而且,有这么大一片草地作为缓冲地带,有害物质流不出去,对隔壁乡镇危害也不大。
从人群、面积、地势、风向甚至地价上来看,这儿都是电子厂最佳选址。
趁着周末, 雨桐飞回去实地考察,还有郭明康帮她从南方挖来的技术骨干,自带成熟的开厂经验,生产线也精通,虽然贵但值。
大家开着车、骑着摩托把荣安附近几个乡镇转了个遍,都觉着只有这个地方是最理想的。
因为还在荣安境内,乡政府一听说这项目乐得嘴都合不拢,别说开一个,就是开十个八个也愿意。别的地儿招商引资忙得头都秃了,他们这儿是金凤凰自个儿带着金蛋飞回来了。乡里开会讨论,同意头三年地租收最低档,在国家政策范围内给予最大的税收优惠。
说干就干,林雨桐把华都分公司的财务人员抽调过来,配合林大伯和舅舅开始施工,有时候郭老没事儿也会过来转转,提点意见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