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第 44 章 考大学

涵涵不说话了,委屈地低下头。

张惠连忙又把女儿抱过来:“你乖乖去上学,等到明年暑假,我带你去外公外婆家过。”

“真的吗?你不是说明年春天不去外婆家了吗?”

“这是两码事,春天不去是因为我要读书,你也要读书。暑假去不耽误呀。而且咱们暑假还可以去蒙顶山,山上的多凉快呀!”

“说好了,你不准反悔。”

“我绝对不反悔。”

总算把女儿哄好了,张惠松了一口气,晚上等江明彦下班回来,张惠立刻说:“你女儿闹着不上学,你可不准站她那边。”

“之前不是在学校玩的挺高兴的嘛,怎么就不想去了?”

“觉得不公平呗,这么冷的天,全家就她一个人去上学,我和江森和江枫都在屋里玩儿。”

“我不是还要去上班吗?每天比她回来得还晚。”

张惠推了他一把:“你赶紧去哄哄她,你比她还惨,看到你说不定她心里好受一点。”

“站那儿干什么,快去呀!”

江明彦哭笑不得:“好吧。”

幸福真的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江明彦去女儿房间不过十多分钟,涵涵就兴高采烈地从屋里出来了。

“妈,晚上我想吃蒸蛋。”

“没问题,你去厨房叫六嫂给你蒸一碗。”

“只有我有,不给江森和江枫。”

“可以!”

江森和江枫对视一眼,难兄难弟不明白,为什么不给他们吃蒸蛋?他们又没有做错事。

等女儿走后,张惠扭头小声哄儿子:“你们明天再吃哦,明天中午给你们俩一人蒸一碗。”

江森和江枫性格好,都乖乖地点点头。

“真是乖儿子!”张惠扭头一人亲了一口。

江明彦在一旁看热闹,笑了笑没说话。

二十来天后,腊肉做好了,涵涵终于熬到放寒假了。

最后一天上完课,书包往书房的角落里一塞,直接就不管了,每天跟妈妈一起,吃了睡,睡了吃。

张惠也乐得轻松,有女儿带着两个儿子玩儿,她闲暇的时候就更多了。

张惠上午不出门,下午包的严严实实地出门。

自从恢复高考之后,城里人来人往,买卖都活跃了许多,趁这个时候,张惠经常出门拜访朋友。

说是她的朋友也不准确,应该说是宁远的朋友。

张惠通过宁远认识的他们,这些年也从他们手上买了不少东西。

张惠是个大买主,他们都知道,张惠上门,肯定要被好好接待,送到她面前的东西,不管贵或者便宜,有一点可以保证,至少是真的。

张惠最近出去的多了,也敏锐地感受到,古玩市场上的风向有点变了。

以前随便她挑挑拣拣的物件,现在有些人已经不乐意拿出来了,就算卖,报出来的价格比原来贵了不少。

因为原来的价格低,就算价格翻一倍,张惠也觉得很便宜。

但是这不是便宜不便宜的事情,这是市场要发展起来了呀。

他们家才买了三套院子不久,家里没什么闲钱了。

张惠回家跟江明彦商量后,把家里的钱清点了一番,手里的人参又卖了一些,凑了一大笔钱,找到几个靠得住的卖家。

“我知道现在行情好了一些,你们也不乐意低价卖。现在你们是卖家,我是买家,咱们就是做生意,你们也别看在以往的交情上不好意思喊价。”

张惠这几句话说的很厚道,也表示自己诚心想买,几个老伙计们商量了一下,半下午再过来,都拿了不少压箱底的好东西。

以前几块十块的东西,现在涨价到几十一百,以前一百两百的古董,现在叫高价敢往五六百叫,觉得自己手里的东西值价的,开口就敢喊一千两千。

张惠也不是真的冤大头,她长期买古董,现在市场什么行情她有数。

价格太离谱的她看都不看,价格还行的她就挑选着买了一些。

张惠挑选完给钱,那两个叫价十分离谱的人,忙赔笑道:“您看您,怎么不还价呀。瞧瞧这幅图,魏晋时候传下来的,虽说不是什么名人的笔墨,到底也是真品,以前你最爱这样的物件了。”

张惠也不恼,笑了笑:“您刚才喊的什么价我都给忘了,您再出个价?”

“一百二?”

“我看行。”

张惠出门几天,家里的钱包又缩水了,书房下面的库房,又多了不少藏品。

至于张惠的空间里,两对五斗柜,十个大抽屉,装满了九个,另外一个当杂物收纳用。

周末休息,书房里放了两个火盆,屋里被烘得暖洋洋的,张惠躺在垫子上看书,三个孩子在一旁做游戏。

江明彦刚才出门了一趟回来,笑道:“钱花完了都不爱出门了。”

张惠轻哼一声:“现在咱们家收藏的这些东西,足够你给女儿添嫁妆,给儿子娶媳妇儿,还有咱们的晚年生活了。”

“不想再去买点儿?”

张惠摇摇头:“算了。”

她本来对古董兴趣就一般,这些年对古古董这么执着,完全是因为古董值钱而已。

江明彦在旁边坐下:“如果你还想买点的话,我这里还有几千块钱,你买的话,钱就先存着吧。”

张惠放下书,诧异:“咱们家哪里还有几千块钱?爸妈给的?”

“不是,单位发的。”

十二月底统完账,上面领导吩咐把这些年单位的成果统计出来,根据成果的重要性和多少给项目主管人发一点补贴奖金,鼓励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搞生产搞发明。

江明彦做出来的成果不少,奖金加一加,算起来有好几千块钱。

“既然还有钱,我们下午再去买点回来。”张惠一下坐起来。

“你不是说不买了吗?”

“废话,谁会嫌钱多啊!”

现在投资一百块钱,以后就是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回报,简直太值得了。

交代万婶照看三个孩子睡午觉,吃了午饭夫妻俩揣着钱出门了,半下午回来,怀里抱着一堆古董,兜里的钱都花光了。

隔了两天,张惠送儿女去老宅玩儿,古灵精贵的涵涵跟奶奶说,爸爸妈妈出门买了好多画儿。

傍晚潘乐晴送孙子孙女过来花枝巷,掏了两千块钱给张惠。

“你们夫妻俩前几个月才买了三套院子,听涵涵说你们又买了好多画儿,我估计你们兜里没什么钱了吧。”

张惠笑了笑:“吃饭的钱还是有的。”

“这两千块钱先拿着花吧,这个钱你们别拿去买古董了,要真喜欢古董,回头我给你送一箱子来。”

“妈,您别送,您自己的东西自己收着吧。”

“以后迟早要给你们的,先给你们一些也无所谓。”

这些年不安稳,潘乐晴的嫁妆在城外某个隐秘的地方收着,现在大环境好转了,潘乐晴也不怕拿出来叫人知道。

潘乐晴说话算数,过年前,江明升开车送了两口大箱子过来。

“妈给的,不仅给你们,也给我和苏棠两口大箱子。”江明升把单子拿出来交给张惠:“咱们两家的东西都差不多。”

张惠打开一看,成套成套的首饰,红宝石、蓝宝石闪瞎她的眼,还有各种珍贵的字画,和张惠一两百块钱在外面买的大路货不同,婆婆给的古画,那真是在历史上都有明有姓的大家。

江明升笑着跟弟弟说:“咱妈说她手里还有不少东西,叫我们别惦记了,那些东西她要留着给孙子孙女嫁娶用。”

江明彦笑道:“大哥,你和大嫂就算把老二生出来,我们家也比你家多一个。”

江明升轻哼一声:“便宜你们了。”

“大哥,照我说,现在还不是这些古董最值钱的时候,如果不是真缺钱花,这些古董最好别动,留着几十年后,那时候才是真值钱的时候。”

“不用你说,我心里有数。”

江明升也不傻,现在时局也只是刚刚好转,这才哪儿到哪儿。

张惠去屋里看宝贝,留下他们兄弟俩说话。

过了会儿,江明彦过来。

“大哥走了?”

“嗯,大哥说,爸妈叫我们今年早点过去老宅过年,腊月二十四,小年的时候就过去。”

“行呀!”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已经是二月份了,很多人都在期盼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录取通知书。

家里就张惠一个人参加高考了,江松问张惠想不想提前知道,都二月份了,要不了几天就要发录取通知书了,这时候有关系的人已经能打听了。

张惠一点不着急:“您都说阅卷都已经完成了,这个时候再着急也没用,咱们就在家等着吧。”

苏棠笑道:“看惠惠这模样,就知道她肯定考得不错。”

“反正还行吧。”

像是张惠这样心态轻松的是少部分人,大部分人着急的等不及了,原来想着要去大城市读大学,现在只想着,别管什么学校,能考上就行。

过年前后,全国各地的录取通知书都逐渐发下去了,腊月二十九,张惠收到家里打来的电话,家里面二哥考的最好,被复旦大学录取了。

“陈阳和陈立两兄弟基础差了点,有你爸辅导了几个月,考上了省城的大专,他们两个的媳妇儿都没考上。”

陈丽芳说话的声音特别大,隔着电话张惠都能感受到她妈意气风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