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页

清谈开始前双方要相互自报身份,此时已经无需隐瞒。

清净子为主方,选题是《道经》中的“上善若水”。

清净子所执论点即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

因此陈牧之作为客方,必须对其问难,只能被动的执相反的论点,即“上恶若水”。

如此一来,刚开始的优劣很容易看清。

上善若水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并且儒道二家虽然有极多争端,但是在关于水的看法上,却出奇的一致。

赵戎饱览圣贤书,见过很多对水的称赞,皆是符合道家“上善若水”的大道。

比如“智者若水,水有儒风”,比如“君子见大川必观”;比如“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甚至某位儒家圣贤的“人性本善”论,就是“上善若水”的另一种表述。

这一切的根源,是圣贤书上记载的某个久远到不可知的年代,儒家至圣先师曾于某个大川旁遇道祖,执弟子礼,倾听道祖谈水……

所以清净子选择这个辩题,确实聪明,毕竟书上关于水的论述不知凡几,轻易就能作为谈证。

清辩开始。

双方道明论点后,清净子手持念珠,却没有转动,沉声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陈牧之微昂着下巴,轻摇着羽扇,悠然道:“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虽然因为论点,陈牧之开局就处于下风,但是,短短半刻钟不到,清净子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