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页

幸好,他们至少还有一个可靠的盟友。

补充了弹药和替换枪管的耐色瑞尔海军陆战队,刚刚重返战场,就看见没出息的同盟者再次溃败下来,不得不又一次硬着头皮替他们打掩护,从墙角和窗户内探出枪管,朝追击过来的萨摩兵喷吐出死亡的火焰。

在后方,炮兵也已完成了阵地的转移,测定好了目标,开始了连绵不断的猛烈轰击。成串燃烧弹此起彼伏地呼啸而来,在早已变成废墟的街道上,又一次掀起了狂暴的气浪和火焰。残垣短瓦里的所有木质构架,以及被弹片气浪削倒的树木枝干,都迅速地起火燃烧,将整条街道和附近的建筑物都映得通红。

依靠如雷暴般倾泻的弹雨,耐色瑞尔海军陆战队成功地构筑起一道炽烈的火网,让狭窄的街巷化作了几乎不可逾越的死亡通道……经历过两次无功而返的冲锋后,丢下上百具焦黑尸体的倒幕武装,终于悻悻地放弃了追歼残敌的企图,转而后撤了一段距离,以躲避敌方炮火。

事实上,这种不管不顾的超高强度射击,很快就使得耐色瑞尔海军陆战队打光了所有的随身弹药。而郊外的炮兵,也因为发射频率过高、炮膛过热,而被迫在数轮急速射之后暂时停止了炮击——如果倒幕武装再多冲击一次的话,兵力仅剩下数百的耐色瑞尔海军陆战队,很可能会在白刃战中被轻易击溃。

不过,虽然装备了许多西洋兵器,但萨摩藩士兵毕竟是第一次经历大规模的热兵器战争,并没有如此娴熟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也缺乏足够的经验教训——所以才会被耐色瑞尔海军陆战队貌似激烈,实则不能持久的高强度火力网吓住,放弃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的良机。

但是,他们终究还是胜利者,尽管这场胜利眼下还不够彻底。

无论是多么的幸运或者不幸,进攻时拥有一万多兵力的幕府军,到最后总算还是有超过五千的残部幸存下来,乱糟糟地奔出了市区,逃回了本次攻城的出发地。至于另外的一半士兵,则多半是开小差溜出了战场,真正战死的烈士,满打满算恐怕还不足一千。

原本当前线兵败如山倒的时候,留在后方司令部“遥控指挥”的幕府军将领,基本都打定了撤退回大阪的主意。但是眼下看到己方似乎还有不少兵力,而且炮兵和骑兵都还完好无损,顿时对是战是撤又起了一番争论——他们都很清楚,这场由朝廷公然掀起的倒幕浪潮,其规模和能量远不是昔日几个浪人组织闹事或地方藩国造反能够比拟的。若不能及时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响应朝廷檄文号召而起兵倒幕的诸侯或寺庙,必然将会越来越多,幕府军镇压起来也将会越来越棘手……到了最后,当真有可能会出现举国皆叛的灾难性场面。

所以,无论前途是多么的渺茫,只要还有哪怕一线希望存在,幕府军诸将还是想要在最短时间内扑灭本次祸乱——眼下还有五千兵马,攻城是不可能了,但在京都近郊找一处山丘或城寨,坚守几天还是有可能的。只要有一支幕府军能够牢牢钉在京都,各地诸侯一般就不会急着马上站队表态,而是会继续观望一阵子,使得倒幕阵营无法爆炸式膨胀……那么,幕府就还有机会调集更多兵力,把战乱影响的区域基本压缩在京都一地,而不是让战火引爆到全国范围,造成一场谁都无法控制的大动乱。

只是,以幕府军眼下的士气、阵容和实际战斗力,还想要在倒幕势力即将会聚的京都站住脚跟,未免有些难度系数过高——再高明的战略战术,没有坚挺的资本都是一样白搭。

总之,这一不切实际的妄想,让幕府军高层争论和拖延了很多时间,也使他们失去了最后一个收拢残军,安然退出战场的机会。

于是,当太阳西斜,暮色即将降临大地的时候,新一轮的打击又接踵而至了。

第四十九章 京都浩劫(3)

这一天的黄昏时分,幕府军中第一个遭遇袭击的,是仙台藩海防奉行伊达正信麾下的“功勋部队”。

即使是在这个军事水平早已严重退化的武士之国,他们依然是一支很有特色的部队,具体来说就是以老弱病残与穷光蛋为主,由未经任何训练者占绝大多数,空手或抗木棍的家伙比拿着像样军械的还多,并且有超过一半的士兵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头。至于他们的指挥官伊达正信大人,更是一名年近八旬、说话漏风、走路打颤、思维不正常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这些衰人明显是被仙台藩伊达家打发出来凑数的,根本连当炮灰的资格都不够,怎么看都像是仙台藩在甩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