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翰林院的青衫文士坐在前殿的菊花丛中吟诗作乐,不时有锦鲫从水池里跳出来,溅得他们案上的碎金纸尽沾雨露。

祭台周围飘飞着红烟,三样祭祀月神的祭品,即,寓意圆月的十五道白面团子,象征田业的三十捆芦草和一只精巧的天宫白棉兔,一样一样摆在台上。

第18章 翰林

中殿的红漆案上摆着油光发亮的膏蟹,一百零八州的一百零八位老叟依照年岁列席,每位身边都有童子帮忙剥蟹壳取蟹肉。坐在首位的郑氏白发垂地,已有百岁之寿,为此,太常寺卿韦恒亲自奉陪,不仅让老人先坐,还为其斟了桂花酿。

赴宴的文武王公不多,清一色绛纱袍,戴进贤冠,围绕天子之位而坐。太子李瑛、忠王李亨、寿王李瑁进殿,先后对诸位宾客问候佳节,互相也私言几句。

右席立着五人,头位的中书令兼兵部尚书,英俊不凡,玉树临风,一双眸子明亮如炬;旁边的中书侍郎,气质绰约如兰,面容红润,和谁说话都含笑;次位尚书右丞,站的最直,谈吐也很大声;再是户部侍郎,骨痩而精干;还有边上吏部侍郎,身姿极尽儒雅之气,肤白如傅粉。

明亮的殿火照耀之下,千余张鲜活的面孔在苏安眼中清晰如亲触,不仅是汉人,还有各族各国的宾客,一个个言谈举止都不同。

林蓁蓁凑到他耳边:“萧阁老平定三年吐蕃之乱,以武功立身,现在虽不必披挂上阵,依然有龙虎精神,河西那几个骁勇善战的将军,全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张侍郎为人谦和,风度翩翩,门生无数,先前在岭南开凿大庾岭,政绩斐然,造福一方,其诗词也出彩,多是寓情于物,常常被至尊召来下棋谈天。”

“韩休就不必说了,你听他的嗓音,成天和至尊吵架,宫里说‘君瘦国肥’,每次至尊自觉有过失,刚问左右韩休知不知道,那谏奏就已经到了。”

“裴侍郎八岁中童子举,弱冠及第,州县、王府、三省,上上下下,样样熟悉,至尊说他是万事通,打仗军需,救灾赈济,统统能包办。”

“至于李侍郎,一言难尽,是寿王爷和惠妃娘娘举荐的人,精通音律,旁边无人时,极能讨至尊欢喜,你以后若是进了梨园,天天都能看见他。”

苏安观察得很认真,没有回话。但见欢语间,萧乔甫问道:“听闻昨日,子寿又同至尊对弈?”张九龄回礼:“诶,是。”萧乔甫道:“如何,至尊可还攻伐神勇,谁赢了?”张九龄和蔼一笑:“娘娘的猫赢了。”萧乔甫道:“子寿。”

下一霎,《太和》之乐萦响满堂,一百零八位老叟起身,文武王公整理衣袍,摆出恭迎的姿态。老叟免礼,百官跪地时,手在膝前,头点在手背,稽首三拜。“圣人驾到,祭月,恭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