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尽管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可当看到眼前的这个东西的时候,陈耕还是被震惊的不行,他指着测试台架上的那台发动机向王大志问道:“多大功率的?”
测试台架上安置的东西,陈耕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什么:那是一台用于倾转旋翼机的、但发动机短舱不动、旋翼部分转动的发动机总成!
正式投入使用的倾转旋翼机只发展出了一代,也就是米国海军装备的、大名鼎鼎的v-22“鱼鹰”倾转旋翼机,这是一种发动机短舱和螺旋桨一起转动、让飞机在固定翼螺旋桨飞机和旋翼机之间切换的一种“跨界”飞机,但很快美军就发现,v-22“鱼鹰”这种发动机短舱和旋翼一起整体转动的倾转旋翼机有几个致命的缺陷:
首先一个就是在垂直降落模式下,因为发动机的尾喷口是向下的,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让飞机陷入下洗的涡流环当中,容易造成飞机的高度快速下落,造成坠机;
其次就是美军有在直升机的侧面机舱口安装机枪,以向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传统,这么做的效果很好,但到了v-22“鱼鹰”倾转旋翼机上就行不通了,因为v-22:“鱼鹰”倾转旋翼机那垂直向下的、巨大的发动机短舱正好挡住了舱门机枪手的射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军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机腹位置安装自动的武器遥控站,但效果都不理想,远远没有由机枪手直接在机舱门口向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来的方便。
因为这两个原因,美军汲取了教训,在第二代的倾转旋翼机:v-280就采用了“发动机短舱不转、旋翼进行垂直水平切换”的工作模式,以彻底解决倾转旋翼机容易陷入涡流环当中造成坠机的问题和发动机短舱遮挡射界的问题。
至于陈耕,既然他知道了美军倾转旋翼机的发展过程,自然不会走这条弯路,在决定发展倾转旋翼机的时候,就直接绕过了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发动机短舱和旋翼整体转动的模式,选择了v-280倾转旋翼机的“发动机短舱不动,旋翼转动”的分体式转动模式,而付出的代价就是不得不先做出一个自重只有400多公斤、最多只能承载2人的技术验证机——不是商飞集团不想将飞机做的太大,而是在倾转旋翼机的整体气动设计、飞控系统以及旋转机构的设计、材料、工艺方面的水平都达不到要求,只能通过这种技术验证机慢慢的积累经验。
而现在,凭借着经验,陈耕也知道测试台架上的那台发动机的功率低不了。
“1500千瓦!”王大志的脸上满满的都是自豪:“董事长,我们现在正在测试的动力总成的最大功率是1500kw,是从我们的涡轴-1500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涡轮轴发动机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很多地方都是想通的,用涡轮轴发动机改成涡桨,或者用涡桨改装成涡轮轴发动机的例子,在国际航空发动机研发史上屡见不鲜,这个太正常了。
第1675章 进化(下)
“1500kw……”陈耕沉吟了一下,说道:“如果是民用飞机,那还好点,最大起飞重量能做到7吨多,如果是军用飞机,考虑到动力冗余,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最多只有5吨出头吧?”
没办法,倾转旋翼机就是这么吃动力,在继承了固定翼飞机和旋翼机的优点的同时,这种飞机也继承了这两种飞机的缺点,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旋翼上:倾转旋翼机的旋翼,在水平飞行的时候,必须像是螺旋桨飞机的螺旋桨一样,能够产生水平的拉力,“拉”动飞机往前飞;而出于直升机飞行模式的时候,又必须像直升机的主旋翼一样,能够产生拉力和升力。
大家只要找一下螺旋桨动力飞机的螺旋桨的照片和直升机的照片,就能知道螺旋线和旋翼的形状差异有多大,而倾转旋翼机要靠这么一副旋翼同时干两种活儿,那就意味着它在这两种模式下都是“半吊子”:在固定翼模式下,倾转旋翼机的螺旋桨的效率远不如传统的螺旋桨;而在直升机模式下,倾转旋翼机的螺旋桨的效率又远不如直升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75吨,但单台发动机的功率却高达4590千瓦,而最大起飞重量与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相差无几的c-27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265吨)却只需要2台单台功率2535千瓦的发动机,最大的原因就在这里,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下了,而为了能够让这种效率低下的旋翼满足使用要求,唯一的办法就是换用更大功率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