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

所以,几乎是一看到这种神奇的“火柴”,哈山就打定了大量收购的主意……不过,在此之前,他先得应付纳菲尔小姐的软语央求——这位傍大款的拜金族埃及姑娘,很准确地摸着哈山的身家和底线,从摊位上抓起了一卷日本丝绸、一匹染色棉布和一件蝴蝶形状的铝合金小首饰,朝着男友兼移动钱包不停地招手。

总之,在女伴儿的娇嗔之下,刚刚得了埃及王一大笔赏赐的哈山先生,很豪爽地拿出一把碎散银块拍在摊位上。而看着哈山从行囊里掏出来的小银块,坐在摊位后面的南里香也是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

“……总算又有一个肯拿金银来付账的家伙了!马彤桑!马彤桑!快点来这边收钱啊!”

“……让他等会儿,我这边正忙着呢!”站在大殿另一侧的马彤学姐,连头也不回地随口答道,完全没有半点“顾客是上帝”的意识,“……你们几个笨蛋给我抬得小心一点,千万别弄断了绳子,让这畜生给逃出来,冲撞到这里的诸位贵客!否则的话,就算我能饶得了你,曼菲士王也会剥了你们的皮!”

——此时,她正指挥着一群膀大腰圆的裸体黑奴,合力把一条五花大绑的活鳄鱼抬起来,往【自动典当机】里塞。而在这条被用来抵账的尼罗河鳄鱼后面,还跟着一头河马、一只狮子、一群山羊和两头大象……

嗯,如果是二十一世纪现代中国的某家当铺,在哪一天不幸收到了这样一大批活生生且富有攻击性的“典当物”的话,那么只怕是上到店长下到临时工,立即就要统统歇斯底里、精神崩溃了吧!

然而,这就是古埃及新王国时代初期,埃及人乃至于整个中东文明圈“以物易物”的可悲商业现状……

第十一章 赚钱好辛苦(下)

按照大多数现代人的习惯性思路,商业和货币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凡是文明国度就应该有钱币。

——君不见那些奇幻背景的小说里,哪一位仗剑闯天下的勇者,怀里不是揣着一个装满金币、银币和铜币的钱袋?有谁会赶着一群山羊或小猪离开新手村上路,到一个酒店就放下一只羊来换酒喝和买情报?

但现实是很残酷的,货币这种东西,在人类历史上其实出现得相当晚。在此之前,商人们要么就真的只能赶着一大群牛羊代替钱币来做买卖,要么用贝壳、香料、珠宝、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像是古埃及人始终没有发明出自己的金属铸币,直到古埃及文明结束的前夕,才有希腊商人把钱币带到了埃及。

至于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金属铸币,则诞生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时间大约是公元前七世纪,也就相当于中国的春秋初期(稍迟一点之后,东方的齐国也发明了刀币,所以东西方世界进入货币时代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然后,这些最古老的金币和银币,很快被商人带到了整个地中海世界,使之广泛流通起来。

而在此之前的中东地区,从苏美尔文明到亚述帝国,都没有货币的概念——记得《圣经》里曾经有一段文字,专门夸耀犹太国王所罗门的奢侈和豪富,却只说他的国库里有多少金子,多少银子,多少香料和牛羊,却就是没提起他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钱,让后人看到很是困惑……但这并不是因为《圣经》的作者有意卖弄文笔、故弄玄虚,而是因为在所罗门国王的时代,人类根本就还没发明出“钱”这种东西!

所以,在《尼罗河女儿》的世界里,古埃及虽然已经有了相当繁荣的国内和国际贸易,每年都对外出口大量的谷物、啤酒、亚麻、雪花石膏,还有埃及特产的纸草,同时大批进口本国缺乏的木材和金属。并且在埃及的首都和边境城市,尤其是尼罗河的上游和出海口,都形成了一系列很兴盛的贸易市场。

但是,因为货币还没有发明的缘故,在古埃及想要上街买东西,只能以货易货——当时唯有粮食才是真正的硬通货,所以埃及人规定了一个名叫“萨提”的单位,指代一定数额的谷物,然后把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都用“萨提”来换算。比如说,根据一张保存下来的账单,当时的一张床大约价值4个“萨提”。

但问题是,作为一种分量沉重的物资,农民们在赶集时用小车推着粮食,在家门口进行交易或许还能凑合,但在古代世界悲催的运输条件下,对于需要长途贩货的商人来说,笨重的粮食谷物真的没法代替钱币的用途。于是,某些商人开始用贝壳、金银块当做一般等价物。但贝壳的“面值”太小,在海边更是普遍被拒收,原始的金银实物又不是真的货币,没法直接换东西,每一次交易都要对金块、银块或者金环、银环进行仔细称重,还要有一双能够分辨出金银成色的火眼金睛——用金箔包裹着铅块做出来的假金子,在那时候就已经有了……所以,金子和银子在这年头的商业贸易之中,其实也用得并不是特别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