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页

昔年辽国在全盛时期,疆域曾到达北海(贝加尔湖),囊括整个漠北草原,并设立了西北路招讨司、乌古敌烈统军司等对漠北各族进行管制。到了辽朝末年,契丹人对漠北民族的控制力大为减弱,乌古敌烈统军司已经名存实亡,但这个地方的本土游牧民族仍然还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气候,只是出现了一些局部的、不稳定的部族联盟。依靠契丹人昔年的一点余威,耶律大石还能勉强震慑住漠北诸族,保住可敦城不失。

但问题是,如果他想要依靠漠北的人力物力,与纵横中原的金国对抗,就显得犹如螳臂当车了。

——对于曾经崛起过匈奴和突厥这样的霸主,自古全民皆兵、号称“控弦十万”漠北游牧民,契丹人的提防和限制程度一向还在对待女真人之上。自从建国以来,就竭力限制铁器和食盐输入草原,逼得他们只能用石头和骨骸磨制箭头来进行狩猎,以此来削弱这些游牧民的军事实力。此时的漠北各部,大多穷困至极,纵然是部族首领,也未必能拥有一副铁甲。普通部民能搞到一口铁锅,便已称得上富裕了。

在辽国强盛的时代,这一严苛的政策有效削弱了草原游牧民的战斗力,即使偶有叛乱,也是旋起旋灭。但到了大辽五京皆失,仅剩可敦城一隅的时候,却成了耶律大石重整军备的巨大障碍——虽然同样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但漠北这些穿着皮袍子、射着骨头箭簇的未脱产民兵,如何能打得过金人的铁甲重骑?

如果说,击退金兵、恢复故国还只是长远谋划,可以慢慢等待时机、再想办法。那么眼前这场由暴风雪而导致的草原白灾,则更是让耶律大石的弱小政权几乎陷入了自行瓦解的危局——大批牲口在风雪中被冻死,导致食物供应的缺口进一步加大。还有不少勇士被活活冻死,让耶律大石不由得痛心疾首。

作为辽朝的西北重镇,以及历次平定草原叛乱的前线军事基地,可敦城的府库一向囤积甚丰。但是,在女真灭辽的战争之中,虽然可敦城一直未受金兵侵扰,驻扎的军队、放牧的御马和囤积的辎重却被辽军多次调用,等到耶律大石入主可敦城之后,草原上又是连年遭灾,仅有的一点积储也渐渐消耗殆尽。

尽管耶律大石在不得已之下,已经遣散了之前召集的大多数漠北部族游牧骑兵,让他们各自返回本部落就食,以减轻可敦城的食物和燃料供给压力。但在眼下的可敦城中,还是缺少铁锭、缺少医药、缺少布匹、缺少食盐、缺少粮食……连取暖的燃料都不太够用。府库内仅剩的存粮和牲口,虽然还够全城军民吃过这个冬天,但接下来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又该如何熬过?

一想到这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大麻烦,耶律大石就愁得要掉头发。但即使他把头皮抓破,也没法凭空变出粮食和铁器来——粮食和盐还可以在开春之后想办法组织商队,从西夏人那里采购一些。但铁器这样能够增强战争潜力的东西,即使在西夏也是不准向草原大规模销售的违禁品……

而且,草原一向穷困贫瘠,就算西夏开放禁令,眼下的他手里也没有多少金银钱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是由于油脂已经渐渐燃尽,牛油火把的光芒也开始黯淡下来。耶律大石揉着眼睛丢下账簿,正想要再点上另一个火把,却觉察到之前一直在外面呼啸的暴风,不知何时竟然悄无声息了。

他立即转身挪开柜子,推开窗板,当即就是一片灿烂的阳光撒落下来,差点儿晃花了他的眼。

……这是……雪停了?真是谢天谢地。

望着这白云朵朵的晴朗蓝天,耶律大石虽然这样的天气突变感觉有些困惑,但还是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冬日里难得一见的绚烂阳光撒落在他身上,让耶律大石感觉似乎暖和了许多。他正想要把桌案挪到窗户边上来,一边晒太阳一边办公,却忽然听到一阵若有若无的音乐从远方传来。

音乐?!

在这风雪肆虐的寒冬腊月?而且还不是什么节日?!居然有人奏乐?!!

——可敦城这样的边塞军镇,可不是汴梁和燕京这样等级的大城市,没有什么夜夜笙歌的消遣场所。哪怕是身为一城之主的耶律大石,也不会有事没事就弄一帮乐工歌女来奏乐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