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其实就是这些官员想要向朝廷告状,也实行不了。因为一般监察御史的官职都不高,根据这些人的官职写出的奏书都不能加急送往京都,等到送到京都的时候已经半个月到一个月过去了,再经过六部三司往上递,就算递到了内阁手中,这个时候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而如果陈清和同时写奏书呈交内阁,这奏书却可以通过加急和直呈内阁的方式早监察御史半个多月到达,可以说等到内阁看到监察御史的奏书时,他们已经率先看到了陈清和的奏书,而且陈清和必定会在心中将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人通常都会相信第一印象,内阁这个时候早已对陈清和的奏书做了批示,监察御史的这本奏书根本就不会在内阁掀起半点水花,更不会被呈到景祐帝或者是太子面前。

想想自己的奏书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还为此得罪了一个二品布政使,只要会权衡利弊的人都不会去做,官员除了会考虑百姓外,更多的还会为自己考虑。

这一点师爷清楚,薛夷光自然也清楚,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薛夷光觉得大魏的官制有很多的问题,整个朝廷的制度就有很大的缺陷。比如说在地方的问题上,现在的很多布政使就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很多时候这些封疆大吏究竟在地方上干了什么,朝廷根本就不知道,这就是权力过大,所造成的贪污腐败,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势在必行。

经过这位师爷一说,薛夷光也明白如今华庆县百姓的现状可以说是布政使陈清和一手造成的,吕县令只是马前卒,也正是因为有陈清和做靠山,吕县令才有恃无恐,延平府知府才根本不敢过问。

如果她没有记错的话,这次对于燕云省的赈灾,除去粮食不算。朝廷一共拨付二十万两白银,如果这二十万两白银都进入了陈清和一帮人的口袋,那薛夷光只能说一句该杀!。这样的人不配为官!

剩下的那些粮食呢?薛夷光问道,除了赈灾款外还有不少粮食呢。

全都被陈大人卖给了燕云的粮商和乡绅。师爷说道:因为陈大人买粮的钱本来就不低,所以粮商们便纷纷涨价,这粮食的价钱比平常涨了足足两倍,所以百姓也就更加买不起粮食了。

我记得陛下初年时还曾赞誉燕云布政使陈清和清正廉明,如今看来倒是成了笑话了,最后几个字薛夷光没有说,毕竟对皇室的影响不好,但是这确实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