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比起母亲,身为父亲,又是君王的景祐帝更为了解太子。太子这个儿子一直都是他最大的骄傲,太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政治上的天分,而且比起他略显温和的性子,太子自幼就杀伐果断,而且处事公正,可以说作为一个储君,太子无疑是最合格的,至少比当初的他好上太多。
下面的这些臣子心思浮动,他不是不清楚,一个个猜着他的心思,他不过是提拔了老二几次,下面的一些人就开始乱猜他的心思,觉得他对太子不满了,忌惮太子,其实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景祐帝在政事上不够果决,也没有太子看透人心的能力,但是景祐帝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性子有些欠缺,所以他很多时候都很依赖太子,对这个儿子,景祐帝并不忌惮,相反他是器重。
其实当初景祐帝选择在先帝时期夺嫡,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的外家,也就是太后的娘家只是五品小官,如今的承恩公府也是因为他登基后才册封的。而先帝时期,皇子夺嫡之争十分激烈,先帝自己也犹豫不决,而且先帝追求长生之术,所以并不想放权给任何一个皇子,先帝元后早逝,当时有封后条件的后妃有好几个,而且每个都比太后好,但是先帝却选择了他的母后。
先帝的想法也很简单,觉得妃子们都在争这个位置,儿子们又都在争嫡子的位置,那他就索性谁都不给,这样他还是独掌大权的皇帝。
但是这下苦的就是他和自己母后了,他被推上了嫡子的位置,成了兄弟们最仇恨的人。在那样的境地,景祐帝如果后退一步,将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他只能向前走,他最终娶了英国公嫡女也就是皇后,进入夺嫡之争,最后成为胜利者。
所以景祐帝夺嫡是为了活下去,是迫不得已,而且清楚自己的缺点,他有些心慈手软。景祐帝很多时候都觉得太子比自己更适合当大魏的帝王,他不嫉妒自己的儿子,他没有那种像先帝一样握着权力不放手的想法,他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最想要的是当一个清闲王爷。
想要开创盛世是每一个帝王的心愿,在得知盛世在自己嫡子身上的时候景祐帝是十分开心的,而且这个盛世将会从他这里开启,他做这一切有一部分是为了向先帝证明自己,先帝从没有看好过他成为储君,他想自己百年之后在地下见到先帝的时候,他可以骄傲地说一句,他不比任何一个兄弟差。
其实,随着太子在江南之案的结束,他终于把先帝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干净了,现在的大魏正面临新的变法革新。他会捧二皇子出来和太子敌对,不是他不支持变法,相反,他十分清楚变法很有必要,不然放纵自由,大魏的土地兼并只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百姓沦为流民,那个时候才是真的完了。
二皇子准确地说不是被他捧起来的,而是被一些勋贵世族捧起来的。毕竟有变法,就一定会有反对,朝堂需要平衡,勋贵和一些蹦跶得太欢的世族也需要解决,但是这些需要一步步来,他就是变法者和保守一党之间的缓冲。这些都是他和太子一步步商议过的,这个天下还需要他坐镇一段时间,等到变法都落到实处,他也就不想再坐在这个皇位上了。
当皇帝,实在是太累了。当然,这指的是想要当个明君的皇帝,若是像先帝一样,那帝王就是天下最好的差事。
景祐帝觉得自己这个帝王当得挺累的,他之前就想过,等到太子娶亲,变法进行地差不多了,朝中没有那么多的矛盾了,他就选择退位,让太子继位,之后他就带着太后皇后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