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别说,这个正处于盛世的时代,有闲有钱的中产阶级多了以后,各类民间文化表演艺术,如百花齐放,也变得十分红火起来。
如茶馆酒楼里,说书唱书的评书先生,各个郡县都有,水平有高有低,算不得十分稀奇,周鸣开出月薪五贯,包吃包住,还有打赏提成的待遇后,一次招募了十五位评书先生过来,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左右,语言表达水平都很不错,周鸣给他们培训了几天,传授了几招绝活后,有几位醍醐大悟的评书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闭关,出来后就仿佛变了个人般,说出的评书,给人一种欲罢不能、怎么听都听不够的感觉。
这些评书先生,被周鸣编入到了“评书组”中。
除了评书先生,还有一批年轻靓丽,号称卖艺不卖身,靠吹箫弹琴、吟诗唱词、唱歌跳舞生存的乐手、歌女、舞女等人,周鸣也聘请了上百人过来(这些人,大多是他从勾栏之地赎身出来的),全部编入到了“歌舞团”中。
还有一些在街头表演杂耍魔术、刀枪套路、胸口碎大石等项目的杂技艺人,周鸣也招募了三十多人,编入到“杂技团”中。
还有一些耍猴、耍蛇、耍鸡、耍狗、耍各种小动物的“动物专家”,周鸣招募了十几人,编入到了“马戏组”。
除此之外,周鸣还看到了一些传统戏剧的鼻祖,在这个时代也冒出了一些苗头,如皮影戏、提线木偶戏、手影戏等等,虽然能表演这些戏剧的民间艺人极少,周鸣还是如获至宝,开出极高待遇,把这些戏剧艺人,全部招募了过来,编入到“戏剧团”中。
还有一些吹拉奇怪乐器的老艺术家,能表演口技绝活的“仿声大师”,和一些真能银枪钻喉不破、砍刀剁头不断、脚踩火炭不怕、手放油锅炸不熟的各路民间奇人和大侠,这些人,只能用一句“刀山火海任我闯,钢筋铁骨啥不怕”来形容。
这些奇人大侠,周鸣也来者不拒,统统招募过来,编入到了“异能组”中。
这里要说一下,“异能组”中,还招到了一个名叫李大嘴的壮汉,此汉身高超过两米、体重过三百斤,皮肤黝黑,体如黑塔,力气惊人,可轻松举起千斤重的碾石,饭量也大的惊人,一顿可吃下五十斤麦饭,还说只是半饱……于是,这位年龄只有十八岁、被家人赶出家门,听说去周鸣哪可顿顿吃上饱饭,几乎没有半刻犹豫,李大嘴,当上了周鸣的贴身保镖。
第17章 观众如云
渔港村,十多年前,还只是一个只有七户穷苦渔民的无名渔村。
但自从海平田家的海洋捕捞公司成立后,十余年间,这个小渔村,随着捕鱼业的发展壮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年前,小渔村村东的那座水泥化港口修建完毕之后,渔港村,成了这个已不能叫村,可以用“镇”来形容的地方的正式地名。
如今,渔港村的常住人口有一千八百户,近9000人口,每年渔季到来的时候,从周边蜂拥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各地客商、外国海商以及各路闲杂人等,会让这个渔村,拥挤成一个近3万人的大型渔业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