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页

飞机落地,武陵驻京办的人已经安排好了食宿,休息了一下,冯喆给潘源良打了电话。

冯喆也是很忐忑的,心里没谱,毕竟以前只有一面之缘,但在其他人面前没有表现出来,只是没想到潘源良出人意料的好说话,很愉快的定了地点,和冯喆先独自会面。

潘源良不到四十,整个人温文儒雅,见面后两人先互相客气,一个讲对方年少得志,一个说对方年轻有为,气氛很好,接着不由冯喆说话,潘源良就先问起了武陵关于文化苑的事宜。

话题就此拉开,冯喆觉得这位前书记秘书现在的部长助理对当时怎么论证明代巡抚衙门确址的经过十分感兴趣,就投其所好着重的在这上面下功夫,但是谈论的重点不在自己如何给那些专家学者们设套,而在于专家们如何学识渊博、如何辛苦、如何实地勘察,而后说了在省里专家的指导下发掘出巡抚衙门古砖墙的事情。

潘源良意兴阑珊,冯喆心里有了一些了悟,但这会还不太确定,等要分开的时候,他要将吕留良的虫蛀砚送给潘源良,潘源良却婉拒了,说给岭南老乡办事,无需如此,还暗示冯喆在这件事上对其他接触到的人也无需动什么格外的念头。

冯喆越发的有些胡思乱想起来。

第二天由潘源良和部里的一个司长和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三人出席,与武陵的人在一个酒店会晤。陶晓敏宗善明几个都十分惊讶,高兴的同时心里揣测冯副市长的能量真是出人意料。

接下来经过一番迎来接往和必要的吃吃喝喝,事情进行的非常顺利,没几天潘源良告诉冯喆武陵的文化苑项目部里已经同意,就近列入近一批名单,国家将扶持无偿文化发展资金三千万元,同时安排了一个亿的文化扶贫贷款。

此行效率之高让冯喆觉得这不是进京办事,而是在自己家的菜园子里摘菜做饭那么水到渠成毫无难度,算算前前后后的从武陵坐飞机到了首都,到潘源良给了明确的回复,一共用了十多天的时间,真是说特事特办都不为过。

宗善明陶晓敏几个都高兴异常,很有成就感,当天怂恿着大家在一起庆贺了一番,而后冯喆做主,让武陵来的人在京城放松两天,两天后,大家再满载而归打道回府。

事已至此,想来想去,冯喆没耽搁,将部里的意思给陈为满做了专程汇报,陈为满听了语气轻快:“很好嘛。做事情就要主动出击,看准了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你们做的不错。项目批准,有了这笔钱,我们武陵的文化苑完全就可以启动了。”

“冯喆啊,只要对咱们武陵经济发展有利的事情,就要大胆的去做,只要对武陵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就可以以开放的姿态去搞。现在,可以考虑怎么以多种途径来吸引资金对文化苑进行开发建设了。”冯喆当即表态:“有市长你的支持,咱们武陵文化苑必然会红红火火。市长说的对,是应该考虑从多种途径来吸引资金将这个项目开发好。”

冯喆的话都是对陈为满的附和,在他看来,自己已经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巡抚衙门遗址确定了、一中老师们的住宅楼没被拆迁,原来市里在西城门外的开发已经易弦改辙、赵观海乃至郭中州以及李德双的意图彻底变得不可能。文化部已经批准了武陵文化苑项目还进行了资金扶持,自己到了武陵后的第一枪已经打响,接下来怎么搞,怎么进行建设,那就是陈为满的事情了。

该出头的时候就出头,该退缩的时候,就偃旗息鼓。功劳谁也抢不走。高调行事,低调做人,见好就收还是很有必要的。闭住嘴站一边,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牢牢记住自己的工作都是在陈为满的领导下进行的,这在目前比较合适。

果然,陈为满也没有再对文化苑具体的规划事宜做表态,挂了电话,冯喆想来想去的,一个人出门跑到之前给亓思齐买胸饰的那家店,慢条斯理的挑了几样东西,觉得还算是满意,才准备回去。

他出了店正准备坐车,一个男子从一边走过来笑着打招呼:“冯市长,幸会。”

此时华灯初上,这一块车水马龙,人流攒涌,间断的还有警察执勤巡逻,这人也不过四十来岁,穿着十分讲究,冯喆一看,似乎见过面,就排除了仙人跳绑架勒索之类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