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五千吗?”幺妹大胆的问。

田厂长摇头,“不对不对,你大胆的解放思想。”

“莫非是八千?”幺妹眼睛已经发亮了,那她又要大赚一笔啦!

杨师长看不过眼,瞪女婿一眼,温声道:“你听他卖关子,一万五就一万五呗,下个季度才应该是最高的。”

幺妹“啊”一声,以为自己听错了,一个季度的药品分成居然有这么多?!一万五是啥概念她不知道,她只知道皮革厂非旺季的时候,一个月净利润也不过如此,可那是皮革厂啊,养活了几十号人的皮革厂!

净赚还要给各股东分红的,而这一笔,却是她一个人的!

耶耶耶,从这个月开始,她,崔绿真,就是一只即将拥有六万块存款的富婆地精啦!

第166章

这笔钱, 以这个年代的工资水平,全家老小不吃不喝一辈子也挣不来!这无疑是让崔绿真高兴的,可高兴没多久, 她又不大开心了。

“田叔叔, 这种药一个季度卖这么多, 那生病的人有这么多吗?”

田广峰叹口气, 事实是,能买到莲花透骨胶囊的人只是患病群体的万分之几,只有北京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职工干部们才有这么“幸运”。

相对于他们从华北平原几个省份调研的数据来看,平均每一百个患者里,只有0.5人能吃上他们的药。这还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平原,其他广大的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那恐怕为零!

幺妹吓得“呀”一声,相当于每两百个病人里只有一个能吃上药。“为什么还是买的人这么少呢?”

说实在的, 杨师长的要求在那儿放着, 一盒胶囊的价格还不够买两斤肉呢。放在一个绝症患者身上,别说少吃两斤猪肉, 他们也压根吃不下!

田广峰叹口气,“一是咱们产量有限, 胶囊工艺不成熟,原药材产量也有限。”建国后到现在, 医药行业的水平发展赶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那荒废的十年导致制药工艺停滞不前。

说难听的,美国人日本人三十年前就在用的工艺,目前国内还在用。

用着别人已经抛弃的工艺,效率自然高不起来, 产量有限,能买到的人也少。

“尤其是咱们的软酸胶囊需要一种明胶,国内提取技术不行,现在咱们都是从台湾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