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页

将血[校对版] 河边草 1710 字 2022-10-20

这不是赵石下的令,而是南十八,孙文通两位无师自通,做下的事情,报到赵石案上的时候,赵石稍一犹豫,便写了个可字,都说打天下易,治天下难,也确实是有道理的,像他这样的人,领兵打仗是没话说,但要说治理百姓,他心里是有无数的点子,但用出来的话,恐怕只能让天下大乱而已,而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并不在这个上面对南十八两人指手画脚,他看重的,只是大军粮草无忧便成,其他的,任两人折腾便是。

而开春时节,那两位便有了动作,两人开始卯足力气,施政于河中府县,而土地,永远都是施政的重点,两人找了些金人官吏,先便开始厘定良田,地方豪族,凡与金人有牵连的,有的抄家灭族,有的处以重罚。

两人不怕河中再乱,因为河中已经够乱,只要手里有兵,便不怕这些地方豪族不低头,所以,自三月汾州之战结束后,量取河中田亩事便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在剿灭了两处冥顽不灵的地方大族之后,其余地方豪族便都无奈的低下了头颅,反正女真人在时候,他们也是如此,不差秦人这一回。

而南十八两人都是心有锦绣之人,也不会做的太过,真的激起什么民乱来,名正言顺的借口,软硬兼施的手段,一番措置下来,在量定田亩上,终于磕磕绊绊的走上了正途,略嫌粗暴的将大秦八分田亩制推行了开来。

这是赵石绝没有想到的,也是许多人做梦也预料不到的,致使之后十年间,河中税赋为大秦北地之冠,推根及源,便是这会儿南十八两人打下的基础了。

不过现下嘛,明面上的好处只有一个,那就是虽然仓促,但却赶上了春耕,许多贫寒百姓都有了地种,可以说,只要今岁风调雨顺,别说大军粮草,便是河洛战事,估摸着也不用再从关内运了。

也因为如此,民心也越加安定了下来,吃了亏的地方大族,却也从中得了甜头,那就是可以派遣族中子弟入秦,或科举,或行商,或可直接在河中从军,入大将军麾下效力,有些在地方上颇有德望的,更可举荐族中俊彦到解州,再拿着大将军亲自签下的文书,往长安国武监求学。

这个可不得了,这可是通天捷径,有的地方大族心动不已之下,留下故土难离的族人,却是举族入秦,根本不打算在河中呆了,这可不是一家两家,据载,自大秦咸宁七年初起,陆续迁入大秦的河中大族,足有数百户之多。

而后十数年间,这些大族或于京兆,或于京东,或于京西,蜀中等处,生根发芽,多有出仕于大秦朝廷的,皆言自己河中某某人士,后来更是结成赫赫有名的晋党,议政论政,举足轻重,却非是当下所有人可以逆料的到的了。

当然,战事未靖,民心再是安定也安定不到哪里去,而关于胡汉之别种种传言,却随着春天的到来,渐渐向金国腹地扩散了开来……

第0762章 献计

总的说来,大秦咸宁七年的河中汉家故地,基本上已算是大秦治下,胡人在北地肆虐数百年,汉家百姓困苦流离,备受欺压,到了这个时候,民心思安,一旦归为汉人治下,民心立附,加之河中风议频传,更加速了这个过程。

所以,短短半载间,即便战事未歇,但此时你若在河中诸府县街面乡野任抓个百姓过来一问,是想为金人治下,还是归为秦人属地,对方多数不会犹豫什么,在胡人手下当条吃饱喝足的狗,不如饿死在汉人地界之上,起码死后见了祖宗,也可理直气壮的说一声,自己就算死,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便为天命,古今皆然,其中道理,不须细述,而此时的结果便是,河中在这半载间,便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稳固了下来,且各处没有误了农时,情势就更好几分。

而河中府县,对于女真人恨之入骨者,不在少数,征兵之事也进行的分外顺遂,河中汉家儿郎,来解州投军者,络绎不绝,到得咸宁七年四月末的时候,征兵已近尾声。

随赵石北上河中的五万偏师,间中屡有折损,但到得咸宁七年四月末尾时,却已成十万大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现如今河中新降之地,还供养不了如许大军,得靠潼关粮草接济才成,不过随着时日推移,虽无节度使之名,却有河中节度使之实的赵石,就地征粮,将不再是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