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村里老少听说主家要修建山神庙,各个都是拥护支持。有力气的出力气,有手艺的出手艺。
众人拾柴火焰高,居然不出半个月,既没耽搁各处活计,又把山神庙建了起来。
依旧是前后两进的小庙,第一进是大堂,供奉了山神,神案和香炉,蒲团,摆设简单,却也齐全。
第二进是个小院儿,正房三间,左右厢房厢房也各三间,挨近第一进的院角,一边起了个小灶间,平日用于照料山神庙的人做饭烧水,另一边院角则挖了一口井,取水方便。
至于山神庙的位置,就在粮囤村村路同进京水泥
路的交叉口,村里步行过来要盏茶功夫,很近便。最主要是守着道边,万一有人进京耽搁了路程,想要借个宿也容易。
山神庙不是买卖铺子,除了上梁时候放了鞭炮,落成开门的时候,都是悄无声息,当然村人们是知道的,各家都去上了香,瞬间让空荡荡的香炉插的像田里的稻子一样齐刷刷。
香案上,摆了各色点心,果子,甚至还有田间地头采来的鲜花。
袅袅的香气,从庙里逸散开去,慢慢笼罩了稻田地,村庄,辛勤劳作的人们,隐约间,好似当真是山神爷的慈悲开始庇佑这片土地。
同林家村那边一样,村里选了一对老夫妻过来照管山神庙,平日打扫上香和换贡品,算不得什么活计,所以,一日给记两个公分,吃穿用度还是从公中走。
这般忙碌中,田里的稻子眼见就开始分蘖了,而玉米苗也有半腰高了,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到来了。
夜校开了半个月,最开始两晚简直是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孩子们是凑个热闹,老人和男人妇人们则是真心想学点东西。
但人老了,记性不好,接受新东西也差。
第二日老人们就不再来了,男人们白日里做活儿疲惫,晚上点灯学写算,免不得就开始打瞌睡,最后干脆就在家里睡了,不来占用学校的地方。
所以,最后出乎众人意料反倒是妇人们都坚持下来了。
毕竟白日里活计轻省,又惦记着自己学学,回家还能教更好的孩子提前打打基础,最差也要卖鸡蛋的时候不至于数错了钱。
碰巧,轮流的夜校教课的是雨落,最开始到大院儿伺候主家,她就是跟着主母每月核对账册的,最是擅长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