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张氏也觉得两家都不赖,一时左右为难,最后拍板,让儿子回来决定。

李穆川听说后,也犹豫了半晌。他和杨捕头关系一般,和张教习关系更说不上好。文武殊途,这些大老粗嫌他酸,他也觉得这二人说话粗鲁。

不过,听闻这两家对待子弟教养倒是不差。特别是杨家小子,读书不比李二郎差。张家二小子子承父业,怕是也要进巡防营。就张二郎壮实的跟个黑塔一样,以后走武途,也能过起来日子。不过从心底,李穆川还是更中意杨家小子,毕竟也是个读书人。

李穆川仔细斟酌着跟张氏说,“阿娘不妨再等等,这过日子,还看孩子。我仔细看看这两家的小儿郎。”张氏婆媳登时心里有了底。

张二郎回家后,听到亲娘说杨大郎要和他抢媳妇,登时眼睛瞪起来,“那个小白脸腿细脚软的,就会念几句酸文,能给豆娘什么好日子。”

张二郎正梦想着娶个漂亮婆娘好在一干小伙伴面前显摆,哪里知道来了个杨大郎要截胡。史家来说亲他也知道,但史家小子年龄老大,家里只是个开小铺子的,他并未将史家作为竞争对手。郭家虽是做官的,但他更不不用担心,就李叔父的人品,定不会把女儿嫁给人做后娘。

那边张二郎在想着如何解决掉杨大郎,这边杨大郎也愁眉不展。

杨芙娘听说她哥倾慕豆娘后,仔细想了想,也觉得豆娘做她嫂子不错。豆娘能干,在家就很会照顾弟弟妹妹,肯定也能对小姑子好。

杨芙娘见她哥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也跟她哥一样担心李家把豆娘说给了张二郎那个黑塔。遂给她哥出主意,“大哥,你这样转来转去的,豆娘姐姐也不知道你的好啊。”

杨镇回头看着妹妹,脸红道:“不知阿妹有什么好主意?”

杨芙娘想了想,“豆娘姐姐最近在学字,哥你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了,有没有好的字帖什么的,我送给豆娘姐姐。”

杨镇譬如大暑天喝了冰水,立刻去书房搜寻了两本字帖,一本是他搜集的大家作品,上面是楷体,字体稍大些,最适合初学者。后面一本是蝇头小楷,适合后期练习。两本字帖上,还有一些他写的心得。

第二日一大早,杨芙娘带着书,去李家了。杨镇先是满眼希望地看着妹妹,然后在杨捕头一边剔牙一边打趣的嘲笑声中,落荒而逃去了学堂。

肖氏等人见杨芙娘上门,想着这说不定以后就是亲戚家的孩子,对她比往日更热情些。豆娘姐妹如平日一样,只装作不有提亲的事。

杨芙娘也不敢私下传递东西,当着肖氏的面,把书送给了李姝姐妹,并堂而皇之的推荐自己的哥哥。

“我听说姐姐妹妹们最近在学字,我想着,咱们女儿家,虽不用考状元,能多学些字在肚里,总是不吃亏的。但我也是个门外汉,不知道有什么好办法能学得快些。听我哥哥说,像豆娘姐姐和姝妹妹这样初学的,就得用大字帖。等学深老人,再用小字贴。我从我哥的书房里找了两本,姐姐妹妹们若不嫌弃,拿去做个参考,也省得它们白放在那里积灰。”

张氏笑眯眯的,心说这杨家小子倒机灵,果真是读书郎,有心眼。

因杨芙娘说是自己送的,李家姐妹也不好拒绝,只得谢过她,还回赠她一条帕子。这帕子是李姝做的素帕子,但李家三姐妹做针线都在一起,有时你缝两针,有时我缝两针,到最后,虽说是李姝做的,具体谁干的多,也说不清了。

杨芙娘送过书,就告辞了。

杨芙娘走后,李姝就打趣豆娘,把字帖塞她手里,“这字帖可送的真及时,正适合大姐姐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