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一下蒙古的情况,明末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孝庄太皇太后所在的科尔沁就属于漠南,不过漠北也跟清朝多有联姻,所以太-祖时,漠南漠北就依附于清朝了。
只有漠西,隔着漠南漠北,离清朝有点远,清朝那时又急着攻下中原,就一直没管他们,他们各自为王,混战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准噶尔的噶尔丹从西藏强势回归,吞并了不少部落,渐渐一统漠西。
噶尔丹野心不小,扫平漠西后,自然窥视上了漠南、漠北,更有成吉思汗那样的志向,想进军中原,对清朝取而代之。
为此,他还跟沙俄有勾结,想一起打清朝的主意。
这时候,漠南、漠北连带清朝正要团结协作,一同抵抗外敌才对,可偏偏漠南、漠北这时候闹僵起来,这不是上赶着给敌人可趁之机。
康熙看完信,一语不发,示意梁九功把这封信给朝中的众臣观看。
众臣看他这样,就猜到不好,等看完信,全都呆在了原地,什么冰嬉大会,这会儿他们完全没心思看了,弄不好家国都没有了,他们可不想听那些人“隔江犹唱后庭花”。
“现在怎么办?”半晌,康熙沉声问。
是啊,怎么办?朝廷前几年连年征战,粮草、兵力都无以为继,况且,今年皇上发现黑龙江有铁矿后,派了大批人马去黑龙江驻守,现在再往漠北调,也不知道来不来得及?
忽然,有聪明的,就想到,或许就是因为皇上往黑龙江调了大批兵马,噶尔丹才如此有恃无恐。
那么,这时候再从黑龙江调兵都不行,沙俄肯定跟噶尔丹通过气,万一把兵调走了,沙俄趁机攻入,那才是腹背受敌。
可不调兵,这边怎么办?
第114章
康熙想御驾亲征准噶尔, 历史上他就曾经三次亲征。
众大臣一听,赶忙劝阻,皇上御驾亲征, 是会激发将士们的士气, 可现在局势对我方不利, 他们不得不考虑万一战败后的结果。
御驾亲征都战败, 皇上的面子往哪搁?大清朝的脸面何在?他们这些臣子, 君辱臣死, 就更无颜在这大殿上站着了。况且,到时军心肯定一泻千里, 以后想再挽回可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