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兵就笑,说:“你说我容易嘛我?高中没毕业呢,欠了十几万了,说出去全是眼泪。”
张彦明往窗外马路对面看了看,对刘小冬说:“其实县里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你们就是平时看习惯了,一下子转不过来弯。
你看这对面,在你们心里过了马路那就是城外了,对吧?”
这条马路是县里九五年铺的,很宽很直,除了高中以外,边上就有几家镇办小厂,一到冬天锅炉房忽忽的冒着黑烟,大街上弥散着煤烟的味道。
当地的人以这条马路为分界线,以北叫县城,以南就是镇子,村子。
马路南边只有孤零零的两三栋三四层的单位的办公楼,有几个不知道在生产还是已经黄了的厂房,然后就是大片的杂乱的村舍。
和路北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其实你完全可以把对面这一片买下来,建个三底的综合小区,把居住和商业集中起来,临街搞店铺,里面搞自由大厅,上面住人。”
刘小冬扭头看向对面:“能行吗?现在那边的大市场感觉也不太咋地呀。”
他是搞建筑的,连开发都算不上,对商业运营知道的不多,平时也不是很关注。
县里在96年搞了一个综合大市场,以出租摊位的方式运营,确实搞的有点一般。有点乱。
“你要往前看,不能盯着现在想着过去,你得对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有一点前瞻性,得预判,要不然你挣什么钱开发什么项目?等现成的?”
“就是,功力不够啊。”刘小冬自嘲了一句,眼睛盯着对面琢磨。
“我二嫂不是把军沟买下来了嘛,我感觉你可以琢磨琢磨红卫桥那一片儿。”张彦兵对刘小冬说:“那地方早晚要火。”
“那边还是要等几年的,这里现在就可以。你别看现在好像也就这样,现在都是破厂子农家院,你还想看到什么?
守着两所学校,那边就是客运站,后面是镇中心,东边是大桥,公家单位也不少,还缺什么?是愁楼房不好卖吗?你还是差人气?”
“现在能买上楼房的,日子都是相当不错的。”孙红叶说:“占地还房占不掉多少,这一片搞个一千来户应该不难,人气一下子就攒出来了。”
“学校这么多学生呢。”张彦兵也感觉行。
“要说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别小气,占地还房补偿什么的要到位,别差那点小钱,要把名声做起来,别赚亏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