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明灭 幻月流光 7524 字 2024-03-05

徐辉祖

徐辉祖

儿子

徐膺绪

徐膺绪

儿子

仁孝皇后

仁孝皇后

女儿

徐妙锦

徐妙锦

女儿

徐增寿

儿子

徐敬祖

儿子

朱高炽

外孙

朱高煦

外孙

查看更多

精选视频

9.24万观看11:55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血洗朝廷,他靠大智慧得善终!

16.3万观看01:12

徐达被朱元璋城外三十里迎接,看来真是倚重徐达啊

18.85万观看02:00

徐达要挨军棍了还那么开心,不愧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太逗了

12.9万观看02:40

徐达当众把酒浇在朱元璋头上,众人都看傻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11.48万观看00:51

徐达位列明朝开国功臣之首,可不仅仅是因为军功

查看更多

知识合集

明朝二十四臣

看过1/24个词条

23.5万阅读

徐达

元末明初将领

刘基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胡惟庸

中国历史最后一个丞相

查看全部

明初三杰

看过1/3个词条

4449阅读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别名刘青田,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元末明初军

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别称李韩公,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

徐达

徐达公元1332年公元1385年,别称徐魏公,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军

查看全部

明朝开国六公爵

看过1/6个词条

2.3万阅读

常茂

常茂约1356年1391年,常遇春的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

徐达

徐达公元1332年公元1385年,别称徐魏公,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军

冯胜

冯胜?1395年,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初大将,雄勇多智略,喜读书,通

查看全部

《雪中悍刀行人物历史原型

看过1/45个词条

28.7万阅读

曹植

剧中角色:曹长卿 王同辉饰演

王仙芝

剧中角色:王仙芝 于荣光饰演

李玄霸

剧中角色:徐龙象 荣梓杉饰演

查看全部

明太祖时期宰相

看过1/7个词条

10万阅读

常遇春

明朝开国名将

徐达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李善长

明朝开国功臣

查看全部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相关人物

看过2/9个词条

1.3万阅读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

徐达

元末明初将领

李文忠

明朝开国名将

查看全部

明朝丞相

看过1/4个词条

6.8万阅读

李善长

明朝开国功臣

徐达

元末明初将领

汪广洋

明朝洪武官员

查看全部

明朝开国功臣

看过1/11个词条

1.2万阅读

徐达

爵位:魏国公

常遇春

爵位:鄂国公

李善长

爵位:宣国公

查看全部

明朝太傅

看过1/17个词条

1037阅读

李时

明朝太傅

于谦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谢迁

明代大臣

查看全部

1

人物生平

应召追随

徐达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4]

徐达参军

郭子兴举义,濠州人汤和率壮士10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5]初授镇抚,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郭子兴与一同举事的孙德崖等人不合。占据徐州今属江苏的赵均用、彭大兵败,投奔濠州而来。不久,赵、彭称王,郭子兴受制于下,并险遭杀害。朱元璋见在濠州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达、汤和等24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攻下滁州。徐达冲锋陷阵,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粮草不继,徐达和朱元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攻打和州后,郭子兴抓走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抓走朱元璋,徐达提出用自己换朱元璋,化解了这场矛盾。六月,朱元璋率徐达等人渡江,拔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进一步图谋集庆今江苏南京。在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的战斗中,徐达与常遇春二人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擒元将陈也先,收服蕲人康茂才义军。八月,徐达等分道攻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皆克之。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破蛮子海牙水师。三月,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东下京口今江苏镇江一日克城,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七月,朱元璋称吴国公,置江南行枢密院,以徐达为同佥枢密院事。[4]围攻毗陵今江苏常州,生擒张士诚胞弟张士德,又与常遇春生擒其部将张德,次年二月,攻克毗陵,升佥枢密院事。又先后攻克宁国、宣城。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攻克宜兴。十一月,朱元璋亲征婺州今浙江金华,徐达留守应天府。

初显才华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他们虽然同树反元旗帜,但各有矛盾。朱元璋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其中,陈友谅、张士诚二人势力最强。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达会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师一起进攻池州,大破其栅江营,正在攻打太平的赵普胜由陆路逃走。徐达克池州,擒其守将洪钧等人,并缴获其全部战船。徐达因功拜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接着,徐达麾兵乘胜攻安庆。八月,进攻安庆受挫,转而进攻江北之地。下无为州,夜袭浮山寨,破赵普胜部将于青山,并乘胜追击,一鼓攻克潜山。之后,徐达回到镇池州,对安庆形州人汤和率壮士10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5]初授镇抚,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郭子兴与一同举事的孙德崖等人不合。占据徐州今属江苏的赵均用、彭大兵败,投奔濠州而来。不久,赵、彭称王,郭子兴受制于下,并险遭杀害。朱元璋见在濠州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达、汤和等24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攻下滁州。徐达冲锋陷阵,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粮草不继,徐达和朱元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攻打和州后,郭子兴抓走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抓走朱元璋,徐达提出用自己换朱元璋,化解了这场矛盾。六月,朱元璋率徐达等人渡江,拔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进一步图谋集庆今江苏南京。在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的战斗中,徐达与常遇春二人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擒元将陈也先,收服蕲人康茂才义军。八月,徐达等分道攻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皆克之。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破蛮子海牙水师。三月,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东下京口今江苏镇江一日克城,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七月,朱元璋称吴国公,置江南行枢密院,以徐达为同佥枢密院事。[4]围攻毗陵今江苏常州,生擒张士诚胞弟张士德,又与常遇春生擒其部将张德,次年二月,攻克毗陵,升佥枢密院事。又先后攻克宁国、宣城。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攻克宜兴。十一月,朱元璋亲征婺州今浙江金华,徐达留守应天府。

初显才华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他们虽然同树反元旗帜,但各有矛盾。形成了水路夹攻的形势。赵普胜是陈友谅军中大将,智勇双全,据守安庆,诸将攻之不克。于是徐达用离间之计,使陈友谅杀赵普胜。赵普胜死后,枞阳水寨无人能守,徐达攻下枞阳水寨。[4]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陈友谅率大军进犯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兵增援,并遣使告徐达:陈友谅旦夕将至。徐达即会常遇春一面诱敌进兵,一面选精兵万余埋伏在九华山下,断其后路。当陈友谅军至城下,只听城内鼓声骤响,一刹时城外伏兵四起,城内精兵冲出,内外夹击,陈友谅军大乱,斩首万余,生擒三千,徐达军大胜。[6]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拜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八月,徐达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缴获战马两千匹,精食数十万石,并乘胜西进,直逼武昌。[7]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驻军洪都今江西南昌的原陈友谅降将祝宗、康泰举兵叛乱,徐达带领汉阳的军队攻打他们。四月,由于徐达驰援安丰,陈友谅乘虚而入,攻陷吉安今江西吉安、无为等地,并集中兵力猛攻洪都。六月,洪都被围已两个多月,形势吃紧。朱元璋急召徐达自庐州来会师,并以舟师20万屯湖江今江西湖口、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扼其归路,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将至,于是撤围从鄱阳湖东面撤退,双方遭遇于康郎山今江西余干西北,鄱阳湖南部水域。徐达身先士卒,率兵力战,大败陈友谅军前锋,斩杀1500多人,并缴获大战船一艘。搏斗中,徐达所乘之舟着火,但他临危不惧,一面扑火,一面指挥战斗。双方激战数月,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今江西星子南,鄱阳湖西岸不敢再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达随朱元璋带兵渡江,北上安丰今安徽寿县,驰援遭到张士诚进攻的韩林儿、刘福通,陈友谅乘机对朱元璋发动大规模进攻,进罔洪都今江西南昌。七月。朱元璋亲自带兵迎击,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开始,陈友谅在兵力和财力上占着明显的优势,他拥有兵力六十万,巨舰数十艘,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而且用的都是小船。第一天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歼敌一千五百人,缴获巨舰一艘,军威大振。陈友谅的军队拼死抵抗,徐达的战船着火焚烧起来,他奋不顾身地扑灭了熊熊大火,继续坚持战斗。后来,朱元璋派船救援,徐达顽强冲杀,终于击退敌军,从险境之中摆脱了出来。经过这一天的战斗,朱元璋看到自己的部队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完全有打败陈友谅的把握,但担心张士诚乘机偷袭他的后方,于是便命令徐达还守应天。徐达同到应天后,戒饬士卒,严加防守,使张士诚不敢妄动,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顾之忧,全力对付陈友谅,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全部歼灭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8]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升左相国。二月,平定武昌。八月,徐达会合参政杨琼等人略取荆湘诸路,连克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潭州今湖南长沙、归州今湖北秭归、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等,肃清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4]

率师东征

张士诚自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高邮以来,与元政府时相依违,并不断骚扰朱元璋的势力范围。至正十六年1356年六月,张士诚占领常州今江苏武进,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水师攻镇江。陈保二是常州奔牛镇人。他聚众乡里,以黄帕包头,被称为“黄包军”。徐达攻克镇江时,陈保二投降,但不久就被张士诚胁迫,率舟师助攻镇江。徐达在龙潭大败陈保二,并进围常州。九月,张士诚遣将来援,气势锋锐不可挡。徐达乃于距城18里的地方设伏兵、骑兵各一支,自己则亲率军队与张士诚军正面交锋。开战后不久,徐达部将王均用率骑兵从侧面冲入敌阵,张士诚军队大乱,掉头而逃,又被伏兵截杀,死伤无数。十一月,张士诚不甘失败,诱吴新附军7000人为内应,将徐达围于牛塘。徐达立即派人突围,命副帅常遇春与廖永安、胡大海等驰援牛塘,内外夹击,大破张士诚军。[4]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常州守将吕珍趁夜逃走,常州被攻下。朱元璋设长春枢密院,以徐达佥枢密院事。徐达率军攻宜兴今江苏宜兴,命前锋赵德胜攻常熟今江苏常熟,设伏兵擒张士诚弟张士德。宜兴城池虽小,但易守难攻,并且西接太湖口,粮道畅通,无后顾之忧,所以徐达久攻不下。十月,派部将丁德兴分兵扼太湖口,宜兴粮道被断,城中军心动摇,不久即克。十一月,徐达回戍应天。[4]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刘福通被元兵击败,拥韩林儿退至安丰。这时,张士诚接受元政府的招安,并派部将吕珍围攻安丰。三月,徐达奉命驰援,大败吕珍,救出韩林儿,并乘胜进攻庐州今安徽合肥,元将左君弼守之,三个月没攻克,于是撤围而去。吕珍杀死刘福通后,张士诚以为有功于元政府,遂索求王爵,元政府没有答应,张士诚便自称吴王。[4]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的军事攻势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东,翦除其羽翼,攻克淮河水域的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宿州、安丰诸县,逼迫张士诚的势力收缩到长江以南;二是扫荡浙西,切断其肘臂,形成合围平江今江苏苏州的态势,攻克湖州、嘉兴、杭州等城镇;三是最后合围平江,消灭张士诚。为了迅速稳妥地解决张士诚,朱元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大将徐达。[7]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李善长、徐达等人奉朱元璋为吴王,拜徐达为中书省左相国。七月,再次攻打庐州,左君弼败走,获其妻子儿女送到建康。八月,张士诚逼死元浙江丞相达识帖木儿,势力大张。其势力范围南至绍兴今属浙江,北有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今属江苏、高邮、淮安、徐州、宿县今安徽宿县、濠州、泗州今山东省泗水县、济宁今山东济宁市等州,西面在宜兴、常州、江阴一线与朱元璋相接。[4]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徐达被任命为总兵官,与常遇春一起,率兵攻取淮东。徐达挥兵北上,很快攻取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并在徐州击退元军主力的进攻,俘斩元兵万余人。仅半年时间,淮东诸地悉被攻克,张士诚的势力已被压至江南浙两地区。朱元璋进攻张士诚的第一步基本实现。[9]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市为中心,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杭州今浙江杭州市为其羽翼,抗拒徐达、常遇春的进攻。徐达认为,湖、杭两州系张士诚的左右臂,左右臂被斩断,平江唾手可得,遂向朱元璋建议先攻湖、杭。湖州守军兵分三路来拒徐达,徐达亦分兵三路战,并派骁将王国定断敌归路。敌力战不支,退入城中固守。此时,张士诚派吕珍等率兵六万来援,兵屯旧馆今浙江吴兴东,牵制徐达。徐达认为,敌羽翼未除又生羽翼,如不除掉援兵,湖、杭二州亦难攻克。于是,决定暂停攻城,先派兵夜袭敌援兵营地,切断吕珍军粮道。旧馆援兵因粮饷不继,降者甚众。旧馆被拔除,湖、杭二州不久亦相继攻克。张士诚的左右臂被砍断,平江已成为孤城。[10]

徐达统率大军进逼平江。他屯兵于葑门外,其余常遇春、郭兴、华云龙诸将分段屯驻,修筑长围。又架设起?

?层的大木塔,居高临下监视城中动静,名为“敌楼”,其上设置有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

九月,平江城中粮尽,军民以枯草老鼠为食。张士诚身陷绝境但仍不投降。徐达下令全军强攻破城,城下战鼓擂动,火炮齐鸣,二十万大军杀声震天,将士人人奋勇争先。徐达督军首先攻破葑门,常遇春攻破闾门水寨,直逼城下。张士诚令枢密唐杰上城督战拒敌。唐杰抵挡不住,绞械投降。参政谢节、潘元绍是在城门扎营,此时看到大势已去,也相继投降。

将及黄昏时分,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徐达指挥全军从四面八方架起云梯,蚁附登城,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暮色苍茫,平江城中的喊杀声已经微弱,降将李伯升奉徐达之命,前去劝谕张士诚。他匆匆进入宫来,张士诚已悬梁自缢。李伯升让随从赶忙将其解救下来,幸亏气息未绝,许久才缓过气来,但却闭目不语。徐达闻报,命将张士诚押送应天,听候朱元璋处理。最后,张士诚还是在看守之地自缢而亡。[11]

统兵北伐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12]

十一月初,徐达军至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命张兴祖率一部军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和东平今属山东。这时,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复叛,并往莒州今山东莒县募兵,企图阻止张兴祖北上。徐达立即进兵沂州,王宣被杀,王信逃往山西。附近峄州今山东峄县、曹州、海州今江苏东海、沭阳今江苏沭阳、日照今山东日照、赣榆今江苏赣榆、沂水今山东沂水等地元军闻风而降。徐达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韩政扼守黄河,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今山东青州。十一月底,元益都守将普颜不花力战不敌,遂克益都。徐达乘胜攻取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地。元乐安今山东惠民、长山今山东淄博、新城今山东桓台等地皆相继归附。

十二月初,张兴祖至东平,逼走元将冯德,追至东阿,安山今山东东平西,迫使元将陈璧、杜天佑、蒋兴等各率所部归降,进而围攻济宁,元守将陈秉直接逃走。十二月上旬,徐达带领士兵至济南,元将多尔济投降,密州今山东费县北、蒲台今山东滨州、邹平今山东邹平的元将,亦先后请降。徐达决定继续向东略地,命傅友德进攻莱阳,自己带兵返回益都,东攻登今山东牟平、莱今山东掖县二州。元惠宗见山东形势危急,命中书右丞相伊苏、太尉知院托和齐、中书平章政事呼琳岱、陕西行省左丞相图噜等进军山东,然而诸将都不听从命令。[4]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三月,徐达在基本上占领山东之后,从济宁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同时派一部分军队经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趋许昌,并命邓愈率襄阳、安陆、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三月底,徐达进抵陈桥开封市东北,元汴梁守将李克彝夜驱军民西遁,元将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徐达进入汴梁后,立即率步骑经中湾今河南封丘西南西攻洛阳。

四月上旬,徐达军自虎牢关进至洛阳塔儿湾,元将托音率5万元军在洛水以北列阵,被常遇春强行突破,退至陕州今河南陕县。驻守洛阳的元梁王阿哩衮见大势已去,率官民出降。徐达继续挥兵略取嵩今河南省嵩县、陕、陈今河南太康、汝今河南临汝诸州,并命冯国胜率所部进攻潼关。由汴梁退守潼关的元将李思齐和张思道,听说明军又逼近潼关,急忙率领部队西逃。明军向西连续攻克陇今陕西陇县、秦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兰州等地,进逼临洮,李思齐末路穷途,只好投降。徐达命薛显进攻西宁今青海西宁,亲率主力进攻庆阳。

五月初,连续攻下安定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今甘肃靖宁、隆德今甘肃隆德,经萧关前往平凉今甘肃平凉,一方面分兵进驻战略要地延安及泾州今甘肃泾州,另一方面派张涣率骑兵侦察庆阳的动静。张思道早在明军攻克临洮时,便留下弟弟张良臣与部将姚军守庆阳,自己则逃往宁夏,结果被库库擒获。张涣派人招降张良臣,张良臣得知其兄被库库治罪,决定降明,但迅即又叛。徐达下令四面包围庆阳城,张良臣恃险顽抗,并向塞外的库库求救。库库为救庆阳,兵分三路牵制明军,一路攻大同欲下太原,一路攻风翔,一路攻泾州。七月中旬,库库部将哈南下攻原州今甘肃镇原,致使战局为之大变。徐达见库库兵势甚猛,暂取守势,命徐礼守驿马关今陕西庆阳西南、叶石真守彭原今陕西庆阳南、韦正守郐州今陕西邻县、傅友德、薛显守灵州今宁夏灵武,控扼各处要害。不久,哈布攻下泾州,致使徐达大军腹背受敌,幸得冯国胜自驿马关引兵来救,才将哈札儿击退。八月上旬,张良臣在庆阳粮饷已尽,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投降。数日后,库库派往大同和凤翔方面的军队,亦被明军击溃。[4]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368年,徐达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包围大都,然而大都无人守卫。元朝亡。

征讨北元

元朝灭亡后,蒙古残军仍然在不断进攻,而元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坐守山西太原,是明朝的最大劲敌。徐达率军进入山西,很快先取了泽州、潞州,先行站稳脚跟。王保保却急于与徐达一决雌雄。由太原北去,向大都的方向,欲与徐达决战。

徐达接报,依刘伯温定的计谋,并不回师救大都,反而决定径取太原。王保保听说太原告急,慌忙回师救援,率数万骑兵驰回,在太原城下扎营,邀徐达决战。

徐达按兵不动,先消磨元兵锐气,在晚上突出奇兵,夜袭王保保军营。徐达身先士卒,骑着降服的乌骓马,黑夜中犹如天降神兵,所向披糜,王保保未及披甲出战,便被败兵护著逃跑了。 ·

王保保逃到大同,由大同移军定西,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冬,率军围攻明军于兰州。徐达率主力赶到,在定西以北对垒。这次徐达决定与王保保决战,双方交锋之下,徐达全歼王保保军八万多人,王保保仅带了妻儿亲兵数人,逃去元人的发源地上都,保元顺帝的太子去了。[13]元璋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其中,陈友谅、张士诚二人势力最强。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达会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师一起进攻池州,大破其栅江营,正在攻打太平的赵普胜由陆路逃走。徐达克池州,擒其守将洪钧等人,并缴获其全部战船。徐达因功拜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接着,徐达麾兵乘胜攻安庆。八月,进攻安庆受挫,转而进攻江北之地。下无为州,夜袭浮山寨,破赵普胜部将于青山,并乘胜追击,一鼓攻克潜山。之后,徐达回到镇池州,对安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