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男主角是一位被聘来“重点中学”读书的年轻男教师,他的学历高水平好,一进校就被评为学校教研组的成员,带的也是重点班。
重点班的学生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学的,生源普遍基础好、素质高,能明显领会他授课的意义,能理解那些文章和读物背后蕴含的思想,上课的纪律和环境也是井然有序。
然而他才教了没几届,国家突然迎来了教育改革,原本“按考入学”的环境变成了“按地段分配”,导致他们所在的这个重点中学生源参差不齐,很多原本教得很好的老师都没办法带出成绩来。
在这种大环境的改变下,这所重点中学的口碑开始变差,男主角作为学校的“青年骨干”,被寄托了“培养新生代学生”的任务,要求他充分发挥年轻教师头脑灵活、容易和学生亲近的特点,引导学生们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男主角照学校的指示去做了。
他带领着学校里的刺儿头学生和好学生一起去郊游、去看一些在其他老师看起来很不好的“课外书”,他让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地段生组成“互帮小组”,互相学习和督促。
男主角做了各种尝试,甚至为此影响了自己原本正常的生活,他的时间和心血都用在了“沟通”和“培养”教学环境上。
然而,还未等到他做出“实验结果”,他就先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男主角的学习小组被家长举报了。
好学生们的家长认为教导差生是老师的责任,而不该是学生的。他们认为男主角这样做是偷懒,是连累好学生,消耗他们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
学校的老师也不干了。
因为男主角“特立独行”,经常带着这些中学生到处踏青、课外活动,还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其他班的学生都羡慕不已,不免就在平时发不少牢骚,觉得自己要是男主角班上的学生就好了。
况且,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很多老师不得不放弃了以前教导“好学生”的那种教学方法,开始狠抓分、死刷题,许多孩子本来成绩就跟不上,现在更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