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荫重新覆盖了宽阔的街道,只是树干上多了一圈圈记录着洪水水位的特殊合金环。
玄武湖畔,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着,湖水清澈,岸边是重新栽种的垂柳和智能灌溉花圃。
古老的明城墙得到了加固和现代化改造,墙体内部嵌入了传感器网络和应急通道,墙体上方则铺设了太阳能板步道,市民可以散步、跑步,同时为城市供电。
夫子庙街区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但建筑都采用了抗震防火的新材料,飞檐斗拱下隐藏着雨水收集系统和应急照明。
街上行人如织,穿着轻便的合成纤维汉服或现代工装的人和谐共处。
茶馆里坐满了人,不再是愁云惨雾,而是谈论着新开的学堂、新培育的水稻品种,或是即将在修复后的中山陵音乐台举行的音乐会。
有轨电车无声地滑过街道,车身上绘制着象征和平与希望的朱雀图案。
城市上空,偶尔有小型货运无人机掠过,将物资运往重建中的卫星城。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得益于基因改良的四季桂)和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
杭城,西子湖畔。
西湖水光潋滟,比灾前更为清澈。智能化的生态浮岛不仅净化水质,还种植着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和花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断桥残雪景观依旧,但桥体内部结构已用高强度复合材料加固,并融入了环境监测设备。
苏堤白堤上,行人悠闲漫步,堤岸下是先进的潮汐能发电装置。
雷峰塔在夕阳下金光熠熠,塔身覆盖着高效的光伏材料,塔内则是城市历史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
龙井茶园梯田层层叠叠,茶农们穿着辅助外骨骼,轻松地照料着茶树,无人机在低空喷洒着生物制剂。
河坊街热闹非凡,传统的手工艺店铺与售卖新型合成食品、再生材料制品的店铺比邻而居。
湖面上,太阳能驱动的仿古画舫静静滑行,船内游客通过增强现实眼镜欣赏着“数字导游”讲述的古今故事。
空气中混合着龙井茶的清香、荷花(改良品种,花期更长)的淡雅,以及雨后青石板的湿润气息。
整个城市仿佛一幅精心修复的古画,融入了科技的点睛之笔。
沪城,浦江之畔。
黄浦江两岸,摩天森林以更智慧、更坚韧的姿态重新矗立。
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外表修旧如旧,内部却已是集成了最先进能源、通讯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垂直社区”。
陆家嘴的天际线更加科幻,流线型的摩天大楼表面覆盖着动态光伏玻璃幕墙,随着光线变化调整透光率和发电效率。
连接两岸的,除了修复的几座大桥,还有数条悬浮在江面上的磁浮玻璃长廊,行人可以三百六十度欣赏江景。
南京路步行街霓虹依旧璀璨,但光源全部换成了低能耗的柔性OLED屏和生物光源。
行人们步伐依旧匆忙,但脸上少了过去的焦虑,多了几分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