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兄弟,你带着汤隆和兄弟们先回去。
高俅已经得到消息,说不定已经下达了海捕公文。
你们一路上多加小心,谨防官府盘查。
把高衙内这厮带到独龙岗,等候高俅的赎金。”
朱贵决定要去拜访名士闻焕章,对李云仔细叮嘱。
李云一抱拳道:
“大当家放心,十几个兄弟押送一个贼厮,保证万无一失。
兄弟们大不了昼伏夜出,肯定能把这厮带回独龙岗。”
朱贵颔首微笑,对李云的话深信不疑。
不管怎么说,李云乃是都头出身,押解犯人那是家常便饭……
几人又说了一番话,便分道扬镳。
京城三十里外,有个唤作安仁村的地方。
这个小村子算是天子脚下。
村内的一两百户人家,比其他地方的百姓富足了不少。
村中还设有塾学,琅琅书声每日清晨便伴着晨钟响起。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村子东头一间学堂内,传来朗朗的稚嫩读书声。
朱贵和史文恭两人在距离几十步的地方站定,负手看向学堂内。
学堂内大约有二十几个八九岁的孩童,正摇头晃脑的背诵论语。
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先生,背着手在学堂内缓缓踱步。
这位先生头上戴着一顶文士帽,帽子中央镶嵌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白玉石。
两条长寿眉垂下眼角,双目炯炯。
他身形清癯如修竹临风,身着一袭月白绢丝襕衫,领口微敞处隐约可见墨青内衬。
乍眼看去,如同开封府的公孙策先生一般。
那先生似有所感,突然转头看向窗外,犀利的双目和朱贵对上。
朱贵含笑遥遥一拱手,表示自己没有什么恶意。
先生又转眼看了看院子内的日晷,对一众孩童吩咐道:
“好了,今日就到这里,都散学吧!
回到家之后,把论语给我仔仔细细的誊抄几遍。
字迹不能含糊,否则打板子……”
孩童们听了,欢呼一声,赶紧收拾桌面上的东西,如同出笼的小鸡般四散而去……
“敢问这位先生如何称呼?”
等所有孩子走远,先生迈着四方步,不疾不徐的来到朱贵面前,拱手问道。
朱贵和史文恭二人,或许是受这些孩童稚嫩的读书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