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旗(新书已发,求收藏和追读,无限变革)

赵伯达文质彬彬,可惜只有七尺出头,比自己矮了半个头,却丝毫不能掩盖他亲和的魅力。

援助的物资不多,三船装满军粮的走舸,都是岭南产的大米,且说是万里而来,第一次走黄河,不熟水文,损耗不小。

饶是赵伯达说韦家的生意已经做到山东甚至是辽东,但刘备也能想象其乘舟破浪而来的艰辛程度。

赵伯达还说:“家主有言,义之所向,虽千万里,吾往矣。”

千里送鹅毛,礼轻亲义重,何况是不远万里送来三船军粮。尤其是得知家主韦恩仅是幼龄稚子,更添传奇色彩。

当下刘备心领神会,二话不说感动地落下了眼泪,约定待天下安定之时,必将远赴交州,亲自登门感谢。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河北有去交州那蛮荒之地做官的,也有去行商的,但很少有交州商人北来河北,还是不为钱财而行义举的。

刘备仁义的名声愈发响亮,而交州韦氏也在河洛之间闯出了名头。

不枉当时生理年龄只有7岁的韦恩一番谋划。小韦恩当时心里苦啊,定海镇刚建没几年,自己的同道们还都是到点下班的老油子状态,事业草创,却毫无进取开拓之心,只好想尽法子去推动。

你不主动去开拓市场,那让市场来找你总行了吧。

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

偏偏不少汉人就信这套。

交州义商的名头一出,西起雍凉,北到辽东,都有人来主动结交,之后的韦恩的扩张速度便因此大幅提升。

此后的长期收益还不止这一点,就比如前几年强势镇压了交州豪强世家与诸部蛮夷首领,岭北不少人也如蒯越那般警惕敌视,但更多的还是憋在心里,嘴上说着交州土豪,不仁不义,活该造此劫难,只是韦家小家主行事未免也太暴烈了,明正典刑,证据确凿,然后居然直接破家灭门,家族领导层斩首,其余皆被安排去劳作赎罪。成年男丁投入矿山、工场劳,女眷则投去纺织场,而幼童则是放置一地,单独养育。

这比之江东孙伯符还犹有过之。

更有甚者,一些去交州做官被交州世家欺压过的人说,大快人心,早该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