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无论多辛苦张翠花都想得到照顾棒梗工作的机会,只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状态。她深知,不要求李安能把儿子治康复如初,只愿能让这个小孩生活更好些,吃得饱,穿得暖一些。
即使李安然使唤她儿子干活,她也不在乎这一点。未经历过真正饥饿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其滋味。即便她自身忍饥挨饿可以承受,却不忍让她的儿子遭受同样的苦难。为此,她甚至不怕别人的指责,觉得她是把儿子卖掉以换更好的生活。
还是老支书说得好:连活着都难,要名声又有何益?固然存在为了名誉甘冒死亡之人,然而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说张翠花的付出从来就不是为己而是家人了。问良心,问己无愧。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李安然竟如此用心且全面地预备好了所有的细节。虽都是些旧东西像毯子、衣物和鞋子等,考虑到周围乡间的贫困,这些已然非常珍贵。再看看张翠花身上那块满了缝补痕迹的衣服就知晓情况如何。
另外还有那香味诱人的粥品,和她从没尝过的甜饼,这些美好的经历让她终身难以忘怀。
这不算什么,当张翠花从西屋出来时,竟看见自己的儿子正抱着一只白色的“狗”,眼中久违地泛起了神采。即便小迷糊依然面无表情,但这对于张翠花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惊喜。“小迷糊!”张翠花冲上前去紧紧搂住儿子。
小家伙怀中依然紧抱着小雪,这一切在李安然的眼中显得格外辛酸。“唉……”葛二炮看不下去,叹息了一声,走出屋外点起了他的烟袋。说起他失去的儿子和儿媳确实令人悲伤,但他还有一个从小聪明伶俐、机灵异常、几乎不用自己操心的孙女。渐渐长大后的她更能反过来照看这个年迈的老人。与张翠花母子比较起来,他们是幸福太多。
接着大家也没什么话说,开始用餐。这种肉粥加鸡蛋糕的搭配或许不怎么搭调,但无论是张翠花还是葛二炮都吃得很欢。尤其是小迷糊,他连吃了两大碗肉粥。如果不是李安然担心他会吃坏肚子而阻止他继续吃的话,他可能还会再多喝上几碗。餐后的小迷糊既没有哭闹,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本能地和小雪互动。当他想去卫生间的时候,虽不能言说却自有办法表达需求。
正如张翠花所述,为了让小迷糊有这样的表现,她经历了不少艰辛,乃至在压力极大的时候动手打了他,最终她仍然坚持下来并且取得了一些进展。为避免让李安在抚养过程中感到困扰,张翠花将自己日常照顾孩子的经验尽可能详尽地传达给了他。李安然认真聆听,并且记录下来,尽管他过目就能记忆犹新。但是,这种表现让张翠花倍感安心并对他的用心深感感激。此外,张翠花带来了些小迷糊惯用的东西,并留下了。李安然理解这些物品对小迷糊的意义非凡,因此并没有任何抱怨,全部依据张翠花的习惯安置在西屋的相应位置以保证小迷糊随时都能使用到。午后不久,村中的老支书坐着马车老板驾车到了。虽然将人迅速送离似乎有点苛刻而且张翠花内心也不舍,但她仍旧启程了。
李安然还为她预备了钱以及粮食兑换券,不是出于任何目的,仅仅希望能帮助她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可张翠花怎样也不接受,结果李安然只能够送上一件军人的大棉袄防止她在回去途中遭受寒气袭击。她对此没有拒绝;在她心目中,现在必须好好生活着,也为她自己的孩子活下去。然而,李安然偷偷地将钱币与粮票放进了棉大衣的口袋之中,并告诉马车老板必要之时给予提示。
“儿子,等过段时间妈再来看你。”张翠花泪流满面地与仍然无动于衷的小迷糊告别后,披着军大衣坐上了车老板的马车。
老支书也随之离开了,整个过程中也没多说话,但他向张翠花保证小迷糊在岗岗营子这边不会有吃苦受累的问题。这番保证更让张翠花放心且感激。
实际上,李安然也曾建议让她也搬到岗岗营子来生活,即时暂时找个小地方安顿,以后再新建一处房屋给她住,这样母子就不必分开。然而,张翠花却婉拒了他的好意,心中自有一番思量,却没有说出来。李安然也不变 ** ,只嘱咐如果遇上难处,尽管派人通知一声,想见小迷糊随时都行。
让他没想到的是,车子才刚开出一小段路,张翠花忽然跳下马车,差一点摔到地上。然后她径直冲向李安然所在的方向,跪下给他磕了一个头!“这……”李安然彻底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