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他知道,义父做出这个决定也是无奈之举。
于是,在一片慌乱之中,董卓带着吕布以及一众手下,匆忙收拾行囊,踏上了返回洛阳的路途。一路上,尘土飞扬,军队的步伐沉重而急促。董卓坐在马车中,脸色阴沉,心中暗自盘算着回到洛阳后该如何应对联军的进攻。而吕布骑着赤兔马,跟在队伍后面,他的眼神空洞,脑海中不断回想着与青龙战斗的场景,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回场子,洗刷今日的耻辱 。
董卓带着众人匆匆撤回洛阳后,留下了猛将路人甲镇守虎牢关。路人甲生得虎背熊腰,满脸络腮胡,一双铜铃般的眼睛炯炯有神,手中一柄开山大斧挥舞起来虎虎生风,在以往的战役中,也立下过不少战功,令不少敌军望而生畏。
然而,在见识过吕布与青龙那惊心动魄的一战后,路人甲心中清楚,自己虽勇,却远远不及吕布。吕布在青龙面前都那般不堪一击,若是自己贸然出关挑衅,恐怕结局只会更加悲惨。所以,他只能严令士兵紧闭城门,加强戒备,凭借虎牢关的坚固城墙,小心翼翼地守着这座洛阳的咽喉要道,再也不敢有丝毫轻敌和冒进之举,每日都在忐忑中度过,生怕联军随时发起进攻。
而此时的洛阳城内,董卓坐在太师府的大堂之上,听着手下传来的各种谣言,心中慌乱不已。这些谣言如乌云般笼罩着他,让他坐立不安。什么吕布投降联军,不日便要兵临城下;又说联军已经集结了百万雄师,准备一举踏平洛阳。这些谣言搅得洛阳城人心惶惶,也让董卓的统治摇摇欲坠。
董卓深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要想出应对之策。于是,他赶忙派人将贾诩请进府中。贾诩,这位被世人称为“毒士”的谋士,智谋超群,心思缜密,总能在关键时刻献上奇谋妙计。
贾诩不紧不慢地走进大堂,向董卓行了一礼。董卓见他来了,赶忙起身相迎,急切地说道:“文和啊,如今这洛阳城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联军又在虎牢关外虎视眈眈,你可有什么办法帮我度过这难关?”
贾诩轻抚胡须,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主公,如今洛阳局势已然危急,联军士气正盛,且谣言对我军军心影响极大。依我之见,咱们不妨迁都长安。长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物资丰富,可保主公无忧。同时,迁都之举还能向天下彰显主公的果断与决心,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敢轻举妄动。”
董卓听后,先是一愣,随后眼睛一亮,拍手称快:“好,好主意!文和果然智谋过人。就依你所言,即刻准备迁都长安!”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迁都行动就此展开。董卓下令洛阳城内的百姓随他一同迁往长安,一时间,洛阳城哭声震天,百姓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拖家带口,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艰难路途。而董卓则带着他的一众亲信和军队,押送着大量的金银财宝,浩浩荡荡地朝着长安进发,试图在长安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
在这局势动荡的乱世之中,董卓面临着来自十八路诸侯联军的巨大压力,其统治摇摇欲坠,洛阳城已然是危机四伏。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及与谋士贾诩的商讨,董卓深知,当下唯有迁都长安,才有可能稳住局面,延续自己的势力。
长安地处关中之地,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四周群山环绕,秦岭山脉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南方,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着南方可能的进攻;北方则有黄土高原作为依托,地势复杂,沟壑纵横,敌人难以轻易突破。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不仅能为大量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而且交通便利,便于调集兵力和物资。其重要关隘众多,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等,犹如坚固的铁门,扼守着关中通往外界的要道。
函谷关,关城雄踞于谷中,深险如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是东方诸侯进攻关中的必经之路,只要守住函谷关,就能将敌军拒之门外。大散关则控制着关中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是抵御来自巴蜀方向威胁的关键所在。武关位于东南方向,连通着中原与关中,是防御南方势力入侵的重要据点。而萧关则屹立在西北,守护着关中的西北门户,防范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北势力的侵扰。
反观洛阳,虽然曾经是繁华的都城,但如今已被联军围困,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一旦联军发起总攻,洛阳城将难以抵挡。相比之下,只有关中才有险可守,凭借这些天险和坚固的关隘,董卓可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抵御联军的进攻。而且,关中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发达,能够为董卓的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物资支持。这无疑是董卓目前最好的退路,也是他延续自己势力、图谋东山再起的希望所在。于是,董卓毅然决定迁都长安,期望在这片易守难攻的土地上,重新站稳脚跟,与联军展开新一轮的较量 。
……
吕布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他知道,义父做出这个决定也是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