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之一的张问远还在拨弄着算盘。自从兼任杨记丝业账房之后工作量加大不少。把仓库所有的生丝全部出清之后,张问远好容易轧平账册。杨青水又开始东跑西跑的算计上晚秋蚕的收成。
兄长杨青火从七里村花了老大心思弄回来蚕种。这次秋蚕的关键养好这几张蚕,顺利上山,明年春蚕的蚕种有保障,到时候有的是银子赚。这次先试着对比两种蚕,一种七里村的,一种本地的,养一季看看两者之间的蚕茧品质有多大差别。
不用怀疑和低估前人的智慧。这个时候已经有人在有意识改良蚕种,提高产量和品质。杨青火肯定也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至于说浔镇那边的丝行、绸商们有没有形成什么地方保护意识,想来也是有的。*当地的商人们推出一个“辑里丝”的生丝品牌,而且送到海外去参展并捧回一个金奖,说明古老帝国的商人们具备很强的商业意识。
杨青火带着老大杜中在望镇下面的村子里收丝绸。收来的生绸直接卖给绸庄可以赚一笔抽成。自己拿去染坊染色,再卖去绸行利润可以翻番。不过这种多加一道生产工艺染色的丝绸就要冒上不少风险。染的好不好,正品率多少,浪费大小都会直接影响最后的收益。
杨家兄弟在盛湖绸市庄面那挂起的招牌还没有人注意到。做批发商需要积攒客商。有些人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做的风生水起,一定是勤奋,货好服务好,拿捏到了客人。一部分人掌握商业规律跻身于成功的暴发户,其他人通过学习和模仿这些成功的人也陆续获得了成功。逐渐的一大批人推动着一个产业兴盛起来,往往给一个地区都带来正向的回报。商业创造财富吗?商业活动定义了财富,也使财富流通起来,使更多的人持有财富。所以说商业的价值就在于使财富发生增值。
杨家兄弟搬运望镇乡里家庭织户生产的丝绸到盛湖来卖。因为今秋枯水干旱,盛镇的市河船运都停了。送绸靠肩扛手提的麻烦了不少。
杨青火和杜中在望镇收生绸。这帮老阿姨小娘子,天天喊着想涨价格。
杜中问他老板:“杨掌柜,这些生绸卖给绸行?这要少不少银子。”
杨老板点头:“多赚银子也要看天时。今年干旱,河中没有水。染色就没法染了。染坊染色靠的就是水,没有水只能歇工夫。有银子也赚不到手里。”
杜中问:“何不做一次大的?既然大家都因为无水可用耽误了染色,那干脆囤积生绸到杭城染色,或者干脆从杭城买绸来等涨价卖出。”
杨老板苦笑:“你当没人想的到,走这个窍门!还去杭城买货在盛镇卖。亏不死你的!再说了,答应付给机户的收购生绸银子都要我们垫出来。路上又不太平,行商手里也经常需备银子周转。总之自己身板不够硬扎,就不要多想。凡事都稳妥一些就是。”
小主,
杨青火终于还是运了一部分生绸到染坊。染坊老板两手一摊:“没水,染不了。”
没有水染坊什么事都干不了。杨青火怕生绸丢失,派了杜中每日都到染坊看看自家的货。
染坊老板:“丢了赔你们!别来来回回的到染坊来碍眼了。”
杜中:“要不是我们货少,看你还敢这么说!”
染坊老板苦笑:“放心,我们染坊说到做到,要不然早被人拆倒了。等到有水了我们就马上开始染色。一刻也不会耽误。”
染坊老板的心都在淌血,血流成河的那种。一天不开工,雇的工匠、学徒、脚夫们意见很大。染坊维持着打工人的生计,不开工就没活做。焦虑停不住。这年头,老板的麻烦一直也都不少,更不用说打工的。老板把头皮挠的刺啦刺啦的,几天时间掉了不少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