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丝保存在自家库房毕竟有许多风险。怕水怕火怕日晒,怕偷怕抢怕跌价。放了这好些生丝库存在家里,杨家兄弟们个个像公鸡,伸着脖子天天要到库房缩头缩脑的转悠几圈才心安。
虽说囤积生丝可以拿到好价格,实在是太担惊受怕有没有!
谁爱囤积生丝谁囤去,有枪有炮的人家不怕偷抢,反正杨家兄弟肯定没那么大胆。这么多年都苟下来了,今年这一遭特别的吓人。要是被居心不良的人知道杨家有货,那发生什么就天知晓了。
杨青火考虑到接近盛湖绸市关系,织造机户工坊选址在盛镇。生丝库房在望镇,以后可让焦丙抽空送生丝去工坊,也不耽误事情。何况织绸的工坊接近镇东的绍帮染坊,占着一份地利。杨青火在盛镇下足本钱买了三亩地,正打算趁着秋收之后起工坊,买织机。
今年杨青火账面很吃紧。前面赚到的银子除开买生丝,买地买建材,还下订了五台织机,过年前要到位。只等工坊盖的差不多就要招工开干织绸。
事实证明人得大胆才有的赚大钱。同治五年也就是今年一八六六年,据镇志记载:“秋冬大旱,市河不通舟楫。”一直不下雨哪行,桑树都吐不出新芽,长不出桑叶。养蚕人只得起早到大湖里打水,再挑到桑地里浇水,多了老大的一份辛苦。本来早秋之后是中秋,中秋的蚕茧质比春茧。干旱影响丝业,这生丝价格眼见着涨起来。连一些有点损伤霉变、颣节、色泽发暗的次等纱都卖脱销。
杨青火三兄弟商量之后,悄悄的修改了计划。趁着现在这波生丝价格大涨,先吃上一波红利进来。反正收的夏蚕丝还有点早秋丝品质都一般。趁着价高脱手卖掉。这样账面压力也能一下清除,而且能有不少富余。今冬就不急着排织机和招工织绸了,反正银子已经提前赚到手。开机户织绸还不是为了多赚银子么!有机会不出货,任由采买生丝的客商等着挨五个月的饥荒也不是那么回事。大涨啊!杨家兄弟们做梦都笑醒,睡不着。可算要过个肥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年春长的时候要去浔镇七里村搞些好蚕种回来。辑里湖丝名动天下,盛镇的养蚕条件和浔镇差的到哪里去?蚕种是关键。哪怕蚕种价格高一点,开春给养蚕的望镇乡人应许多一点好处就是。
杨青火还是舍得下本钱的。至于他要改良望镇的生丝品质,能不能靠手里的银子打动七里村的乡民卖蚕种给他?这事情等不得。秋蚕上山之后再去买蚕种,还是现在就去铺路,杨青火决定领先一步,走着瞧。银子能打动,就打下去吧。
盛镇的两大船帮却打不动了。一夏天各自死伤上百余人,冤冤相报的,双方各执一词。坐镇的县丞已经疯了,火烧眉毛他都懒得抬一抬眉毛。
许存脑筋蹦起来三寸高,两指宽。动一动脑袋都觉得汗如浆出。这样下去不得了,还没等两帮出来个好歹,自己先有个好歹。什么也比不上自己的性命重要吧!许存先起了退却的心思。
谁先缩头谁是乌龟。
这个世道就是这么的直接。王恩寿一点也不好受,早就忐忑不安觉得自己要撑不住。许存现在想退了?王八泥鳅三条腿的!不从光记身上咬块肉下来劳资就不是王恩寿!